历史应该铭记他们——改革开放35年农民对中国发展的十大贡献(2)

历史应该铭记他们——改革开放35年农民对中国发展的十大贡献(2)

核心提示: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5周年的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都应该铭记农民的功劳与贡献,都要感恩于农民的伟大创造。可以说,没有农民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的发展,没有农民群众的创造奉献,就没有今天中国的伟大崛起。只有实现农民更好更全面的发展,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农民是中国工业化推进的主力军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大发展,让农民群体成为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强大主动力。两亿多农民成为农民工,几千万农民成为个体户、私营业主、农民企业家,成为推动新一轮中国工业化的新主体。造就了几亿农民工为代表的新的产业工人队伍,造就了一大批以农民企业家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家,由此带动着我国工业化进入一个崭新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辟了中国工业化的新路子。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是中国农民的又一个伟大创造。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转移了农业剩余劳动力,提高了农民收入,推进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随着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化,乡镇企业演变成民营经济的主体力量,在中国整个工业经济乃至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为中国工业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010年,乡镇企业的增加值为112223亿元,在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中的比例提高到59.9%。如今,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已经占到中国工业经济的三分天下有其二。在新增就业中,民营经济占了近80%。

(二)农民工群体的崛起让中国成为世界工厂。35年来,一支庞大的特别能吃苦的低劳动报酬、低社会保障的农民工队伍,为中国工业发展化作出了特殊而又特别重要的贡献。今天的中国形成了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其背后是中国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由此成就了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世界具有优势。而劳动力低成本主要源于中国大量的农民工队伍,“中国制造”的辉煌在相当大程度上是以广大农民工为主体的亿万中国产业工人的成就。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12年农民工数量是2.6亿人,已经达到我国工人总数的2/3以上,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新的主体力量,也是推动中国工业化的主力军。

农民是中国城镇化建设的主动力

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造成城镇化长期停滞不前。改革开放后,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78年我国城镇化率只有17.9%,2012年达到52.6%。城镇化率快速推进也是得益于中国农民的发展。

(一)农民进城创业就业成为城镇化的主动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繁荣与发展,与伴随农村改革而出现的农民进城密切相关。据统计,我国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城镇人口随之快速增长,由1978年1.7亿人增加到2011年的6.9亿人。其中绝大多数新增城市人口都是农业转移人口。今后20年,中国还将以每年2000万人的速度,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化。规模庞大的农民向城市迁移,每年为城市创造巨大财富,同时,他们在城市工作和生活带来的消费需求,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建设和发展。

(二)农民是城镇化的主要建设者。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农民工在整个建筑业中占80%,在全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2%。农民不仅是大中城市建设的主力军,更是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主体力量。大量的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在县城和小城镇的集聚,为县域城镇化和小城镇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推动力。正是庞大的进城务工经商群体让今天中国的城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