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应该铭记他们——改革开放35年农民对中国发展的十大贡献

历史应该铭记他们——改革开放35年农民对中国发展的十大贡献

核心提示: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5周年的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都应该铭记农民的功劳与贡献,都要感恩于农民的伟大创造。可以说,没有农民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的发展,没有农民群众的创造奉献,就没有今天中国的伟大崛起。只有实现农民更好更全面的发展,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原题:历史应该铭记他们——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对中国发展的十大贡献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5周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从农村起步,逐步实现了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从落后的农业大国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跃迁,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这一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农民作为中国社会最大的社会群体和改革的先行者,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5周年的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都应该铭记农民的功劳与贡献,都要感恩于农民的伟大创造。可以说,没有农民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的发展,没有农民群众的创造奉献,就没有今天中国的伟大崛起。只有实现农民更好更全面的发展,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农民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首创者

中国35年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条基本经验是坚持了市场化改革这一主线,渐进式地实现了从市场机制发挥补充性作用到基础性作用再到决定性作用的历史性的变革。市场化改革是农民首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是农民闯出来的,农民是改革的排头兵,也是改革的主力军。

(一)市场化改革的头一炮——“包产到户”的发明权是农民的。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长时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二元的发展体制。广大农民在高度集中的“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的体制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巨大的工农产品剪刀差的影响下,生活长期处于温饱难济的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路线的呵护下,来自农民脱贫致富的强烈内在冲动的包产到户,迅速在全国形成了家庭联产承包制的燎原之势,由此拉开了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序幕。邓小平曾明确指出:“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随着包产到户为主的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农村经济开始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转型,由此引发了中国经济社会体制的历史性变革。可以说,农民的包产到户拉开了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序幕。

(二)农村市场化改革催动了全方面的市场改革。回望历史,很显然,农村改革的极大成功,为城市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实践范本和成功经验。

一是在经济体制上,农村冲破“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框框,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把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开来,这就为城市企业从承包制到股份制的改革提供了实践路径;同时,自负盈亏、自主经营、机制灵活的乡镇企业竞争性的发展也倒逼国有企业经营体制的改革。

二是在经营方式上,实行家庭经营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为国营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和产权制度改革以及城市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参照经验。

三是在分配制度上,农村打破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实行家庭承包制,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就为城市企业兼顾“公平效率”的分配制度改革提供了经验。

四是在流通体制上,取消统购统销体制,放开农产品价格,搞活农村商品流通,这就为改革城市流通体制市场化和城乡一体的流通体制构建起到了引领作用。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