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风决定着文风,文风体现出党风。人们从文风状况可以判断党的作风,评价党的形象,认识党的干部,进而观察党的建设、党的宗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从毛泽东开始,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文风建设。
正值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之际,人民网党史频道邀请《毛泽东文风》的作者,武警河南总队政委徐元鸿少将做客人民网,与广大网友一起交流和分享对毛泽东文风的一些感悟。毛泽东文风是其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从毛泽东文风的特点来看今天的文章,仍然具有重大的借鉴价值。
搞清文章的目的,解决问题。当前,一些人认为,文章是用来展示自己“学富五车”的知识和才华,文章越长越好,文章不长,不足以显示水平。可细细看来,文章中大多谈的是政策,念的是数字,喊的是口号,而真正切中问题要害、解决问题实质的内容少之又少、乏善可陈。毛泽东写文章绝不是用来炫耀“才高八斗”的学识,而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论持久战》无不是为了战争鼓舞士气需要而写的,他一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以不同名义写了很多文章。当前,在全面深化文风转变时,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解决问题的文章坚决不写,坚持写文章把问题说清楚、讲明白即可,切忌繁杂冗长。
明白文章的内容,源自基层。当前,文山会海的现象或多或少仍然存在,部分工作人员疲于应付各种文字材料,无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第一手资料收集难度较大。文章往往是写手们在办公室挑灯夜战、移花接木、嫁接拼凑的结果,看不到基层的真实动态,听不到群众的真切期盼。而毛泽东写文章就很重视调查,他曾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老人家也是身体力行的,七分精力在调查,三分精力在写作。因此,我们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真实掌握基层百态,了解群众在想什么、干什么、说什么,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写反映基层动态、群众心声的文章。只有这样的文章才是群众容易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才是一看就懂、一听就明的文章。
弄清文章的形式,法无定法。很多时候,我们写文章常常纠结文章的形式,比如取什么标题才会显得标新立意,篇幅多长才合适,正文段落之间怎样做到对称平衡,穿衣戴帽、画龙点睛之笔怎么写,追求的往往是华丽辞藻的一种简单堆砌,讲究的是工整的对仗、眼花缭乱的修辞手法的一种炫技。而细细品读毛泽东的文章,不难发现,文章形式灵活多样,法无定法,一切都是依据解决实际问题需要而定的。标题有40多字的,也有几个字的;正文段落之间有上千字的,也有一句话的;有穿衣戴帽的,也没有穿衣戴帽的。可见,我们要脱离那种约定俗成的刻板生硬的官样文章风格,不搞那些繁文缛节的俗套,坚持用简单、明了的语言直抒胸臆、直奔主题。
坚持文章的原创,保持风格。现在,很多文章、文件、讲话稿都是秘书代为写的,在把握领导思想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有时文章思路难免与领导思路发生了偏离。甚至,有些文稿完全没有体现领导自己的观点。“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毛泽东一生都坚持自己写文章,即使病重期间也是自己口述他人代笔完成的,写的是自己想写的,讲的是自己想讲的,体现的全是自己的思想。当前,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坚持多学习、多思考、多调研,知上情,明下情,坚持用朴实的语言、群众化的语言写自己的所见所想,抒发表达自己的感想和领悟,不人云亦云,不讲官话套话、鬼话假话,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秉承文章的群众性,通俗易懂。当前,我们很多同志不明白写文章是给谁看的,文章中专业术语、深奥易懂的词语较多,群众往往看不懂。久而久之,这种官样性的文章群众不待见,也不爱见。毛泽东写文章通常运用群众化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比喻将一些深奥的问题讲得浅显易懂,一个“洋财东”就诠释了“帝国主义”的内涵。我们写文章是为群众服务的,是给群众看的,心中一定要把“群众是不是看得懂,群众是不是乐意看”作为我们写文章的终极评判标准,多举一点事例,少谈一点抽象理论,切忌堆砌理论术语。有时,少一点曲高和寡,多一点下里巴人的感觉也很不错。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中区望龙门街道办)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