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可平:遇到阻力能不能往前推动,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这些阻力既来自于既得利益者的阻碍,但也可能来自决策者的优柔寡断,缺乏担当和责任。但是,中央既然有这么重要的一个决定,我相信我们党是有足够力量去落实的。如果真要做的话,也一定能够做到。比如禁止中秋发月饼,一个文件下来,都不发了。这说明中央的组织和动员力量依然非常强大。所以,能不能落实,关键是看决心大不大,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要有合理的制度设计和高度的政治智慧。下定决心后,就是如何通过合理的设计,以最小的成本代价取得最大的效果。改革不仅要集中全党的智慧,也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即将设立的负责顶层设计的中央改革领导小组,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将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点也非常重要,决策者和执政者要有宽广的胸怀。这个胸怀是什么呢?就是党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定要超越任何阶层、团体、组织的利益,要站在中华民族复兴和全体人民利益的角度来推动改革。全部改革,应该坚定不移地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以人民的利益为依归。
你担心的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能不能真正落地,而我还担心另外一点,就是怎么做。有些改革其实并不难,完全可以做到,如单独子女放开两胎、废除劳教制度等。但如果做得不好,就会背离“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总目标。
首先,一定要按照法律办事。党既要依靠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来实施决定提出的各项改革措施,但更要依靠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和科学执政的现代治国方略。
其次,要遵循增量改革的道路。《决定》所涉及各个重大领域的改革,有些条件已经成熟,有些则只是指明了方向,应当分轻重缓急,选择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突破。
最后,要通盘考虑,统筹协调,体用并进。治理体制虽然更多体现工具理性,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体”与“用”,是互为一体,密不可分的。如果不改“体”只改“用”,“体”和“用”之间的张力就会越来越大。例如,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与现存的意识形态之间就存在着明显的张力,如果不努力进行理论创新,那么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就将遭遇合法性的挑战。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在体制上也要与时俱进。现在着重强调“协商民主”,要作为重点推动,我对此很赞成。但是我每次都要讲,一个完整的民主政治,第一要素是选举,如果没有正当性的选举,把具备优秀素质的人选上去,能协商出什么结果来?如果不能在官员滥用权力的时候,把他限制住,协商民主就不能真正发挥作用。所以,在协商民主之前,还要有选举民主,它能解决前面提到的民主“四字诀”里的“授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讲“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有”,“权为民所有”和“权为民所赋”讲的都是授权。到现在为止,在制度改革上,“授权”没有太多的突破,这个问题不解决,会影响改革的效果。
俞可平,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学者,哲学、政治学双学科博导,兼任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凯风政治发展研究所所长,曾任美国哈佛大学、德国自由大学等校客座教授。
采访、撰文/蒋保信
(注:本文为共识网和《同舟共进》对俞可平的联合专访,原载于《同舟共进》2014年第1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