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靠什么过一个风清气正的春节?
作为干部,要过一个干干净净的春节,首先需要监督不放松。年末岁初,遏制“舌尖上的腐败”、“车轮腐败”和“公款旅游”等等公款奢靡消费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让公款消费闻风丧胆,无奈之下只好转战“内部餐厅”、农村农家乐和更隐蔽的地方,全社会也形成了对公款浪费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和痛打落水狗的良好局面,但是,面临春节,新闻媒体和一些监管部门也面临春节放假,这就给公款吃喝玩乐和请客送礼等等的浪费和腐败提供了喘息和死灰复燃的空挡机会,因此,社会放假,公款奢靡浪费和腐败时刻在观望和觊觎,监管不能放假,要紧绷反浪费和反腐败的节日监管之弦。
其次,需要警钟长鸣。反对节日腐败的警钟长鸣形式越灵活,内容越新鲜,警示意义越能够体现“害怕”,警钟长鸣才有长鸣的意义,一些地方年前让官员到监督参观学习等等方法不失为忆苦思廉的好尝试;日前查处的“江西第一贪”——江西省政府原副秘书长吴志明,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查处的个人受贿金额最高、单笔受贿金额最大的腐败官员,而吴志明对金钱的追逐达到利令智昏的地步,在2011年春节期间,也就是“双规”前还大胆收钱。透过吴志明的腐败轨迹不难发现,打着逢年过节“人情往来”的旗号成为权钱交易的“遮羞布”。而吴志明年节收受的财物中,从现金到购物券,从手表到字画,从“虎皮”到瓷瓶,五花八门,暴露出遏制春节贪腐也是反腐的重要问题。为了年节饕餮和丰厚的受贿,最后落得了个加速滑向深渊的结局,孰轻孰重,该怎么样节制节日的贪欲,不言自明。
第三,需要自律意识。当节日期间法律法规的监管“放假”的时候,甘于自律就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自觉和公款吃喝、铺张浪费和请客送礼等等节日的糖衣炮弹隔绝来往,不仅是党性的基本要求,也是廉洁行政的必要约束,更是做人的人格魅力的体现,直截了当或者半推半就地请客送礼都是拒绝诱惑心力和定力不够的表现,春节的廉政自律不仅对政府官员的形象好,对家庭好,更是对自己好和对自己负责的表现,随意和肆意拿自己的仕途做代价的节日腐败无异于自毁前程,得不偿失。
第四,需要他律约束。一些干部在春节期间接受不当的请客送礼和馈赠,和家庭成员的纵容和怂恿不无关系,在一些干部看来,自己接受的礼品、红包、字画和纪念品等人情礼物,也是为了家庭成员的惬意和方便“消费”,于是面对贵重礼品皆大欢喜,如果家庭成员平时多些“不揩公家和权力之油”的思维,多些廉洁自律的素养,多些敏感的反腐意识,给官员多提醒,多敲警钟,多给难堪的脸色看,那么官员的节日反腐败意识就会增强,面对节日腐败就会缩手缩脚进而拒绝。
第五,节前发通知倡廉,节中明察暗访,节后曝负面典型,体现以儆效尤作用。每年的元旦后,春节前,不仅是中央,各个地方也都会下发通知,用相同的内容、语气和文件格式强调严禁节日腐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时间长了,这样的方式,难免让通知流于形式,产生或多或少的“审通(通知)疲劳”,让执行力和说服力打了折扣,严禁节日腐败的效果也差强人意。减少或者杜绝节日腐败,发百个通知不如公布一个典型来得实在。对于节日期间领导干部的请客送礼等等违法违纪问题,要善于用廉政的慧眼发现,更要善于用制度的铁腕查处,还要公开曝光,广泛通报,以儆效尤,节后算账,体现“严禁”和“不准”的事后督查正能量,体现查处的“秋后算账”意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