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上的战争

马背上的战争

核心提示:如果说,马是对人类有最重要影响的一种动物,那么,不仅是因为它为人类的实际生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便利和帮助,更重要的是,在几千年的冷兵器时代,马曾是军事斗争的决定性力量,从而给人类的文明史,打上了深深的马的烙印。

20140108rb20brb20cb001

“温酒斩华雄”的关羽不能没有马。

20140108rb20brb20cb002拖驾战车是马在中国古代战争中的第一个角色。

20140108rb20brb20cb003

西方人的古代战争同样离不开马。

如果说,马是对人类有最重要影响的一种动物,那么,不仅是因为它为人类的实际生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便利和帮助,更重要的是,在几千年的冷兵器时代,马曾是军事斗争的决定性力量,从而给人类的文明史,打上了深深的马的烙印。

“千乘之国”是加入大国俱乐部的门槛

不妨以我们最为熟悉的中国历史为例讲起。杨泓先生在《马与中国古代战斗力》一文中,曾对马和中国古代战争的关系,做过生动的描述。

在中国历史上,马在战争中扮演的第一个重要角色,是用马来拖驾的战车。

虽然古史传说中,中国夏代就有了战车,但是在目前的考古发现中,古代由马拖驾的战车已是殷商晚期,是由两匹马拖驾的实用木车。殷商晚期出现的战车兵,与步兵相比具有极大的优势,有点像现代战争中的坦克之与步兵。晚商的军队开始以战车兵为核心力量重新组建。

到商纣王时期,周人兴起于西北,军力日强。当时周人军队的核心力量也是精锐的战车兵。根据考古发掘得到的战车实物,可以看出周人对战车有了重大的改进,最主要的是将驾车的辕马由两匹马增加到四匹,并改进了木车结构。这样一来,周人的驷马战车不论是速度还是冲击力,都远胜过殷商的双马战车。

商灭周兴,自此从西周到春秋,中国古代战争的历史进入了车战的黄金时代。各诸侯国的兵力,都以战车的乘数来计数,一个大国至少要拥有一千乘战车,所以被称为“千乘之国”。

“胡服骑射”开创骑兵作战中国史

在中国历史上由诸侯王开始组建骑兵部队,要推溯到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当时威胁着赵国西北疆域的强敌,是一个善于游牧并依靠马匹作战的民族——匈奴。那是一个古代游牧民族,全民自幼善于骑马,而且他们的马也善于在山地、大漠、溪谷等复杂地形奔跑,在机动灵活性上,中原地区笨重的战车无法与之相比,屡屡吃亏。公元前307年,赵国君主赵武灵王从对匈奴作战的失败中得出教训,知道要想战胜胡人匈奴,就要学习胡人的长处,于是开始脱掉传统的宽大衣袍,按照胡人的样子改穿窄袖的胡服,穿上裤子,学习骑马射箭,以轻捷的骑兵对抗匈奴骑士,从而取得对胡人的初步胜利。

在周代,又一个善于放牧养马的民族悄悄在西北崛起,那就是后来统一全中国的秦人。秦人的先辈中,造父曾为周穆王御车,非子为周孝王在汧水和渭水之间养马。因养马有功,被周王赐予“嬴”姓。秦在春秋时成为五霸之一,战国时又是七雄之一,其军力之强盛,与军马充足的条件不无关系。从秦俑中可以看出,当时骑兵已是秦军中的一个独立兵种,但数量并不多,主力仍是战车军。

到暴秦灭亡楚汉相争时,骑兵在军队中所占比例日渐增加,军队中常是骑兵和步兵并重。楚霸王项羽本人,也是披甲持戟、骑马冲锋的勇将。

只为夺取良马而发动的战争

西汉统一全国后,因韩王信投降匈奴,高祖刘邦亲率以步兵为主的三十二万大军北逐匈奴,不料被匈奴的四十万骑兵包围在白登(今山西大同附近),从城中眺望,匈奴四面围城骑兵的马色各不相同,西方的都骑白马,东方的都骑青马,北方的骑黑马,南方则骑赤黄马,威风凛凛,杀气腾腾。汉军被逼无奈,最后不得已只能不光彩地用了陈平秘计:让军中妇女出城诱引匈奴军,而汉帝刘邦乘隙从另一面溃逃而出。

也正是从那时起,经过汉文帝和汉景帝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和匈奴决一死战的时候,骑兵大战成了战争的主要样式。

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中国发生了一场只为争夺良马而起的战争。当时的皇帝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他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率领属国骑兵六千,以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去远征大宛(古代西域国名,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的交界地区)。出兵的原因正是为了获取大宛的名马。

原来,在汉与匈奴数十年的争战中,汉马匹损失的数量巨大。往往一次战役下来,马匹所剩不足十之七八。战败方匈奴的损失更大。双方战马数量的骤减,使得彼此无力进行新的战争。

汉武帝为了补足军马的损失,一方面扩大养马业,另一方面致力于马种的改良。先是引进乌孙的马种,名曰“天马”,后来知道大宛有汗血善马。汉武帝本想通过和平手段求取大宛马,便派出名叫车令的使者,到大宛的都城贰师城,送给大宛王千金和一铸金马,要求换取贰师城的善马。不料大宛王断然拒绝了汉使的要求。汉使遭拒后很不冷静,怒骂后槌坏金马离去。宛人嫌汉使无礼,就派军队劫杀了汉使,还夺取了汉使的财物。

消息传到都城长安,汉武帝大怒,便派遣李广利率兵出塞进攻大宛。然而这次出兵并不顺利,沿途小国各个坚守不与汉军合作,汉军劳师远征,人困马乏,军中不断减员,到达大宛时,军中仅剩下数千疲惫的将士。进攻不成反被击败,损失惨重,李广利只得引兵退还。

汉武帝得知消息大为生气。他考虑大宛是个小国,汉军攻而不下,定会影响汉对西域诸国的威信,于是增兵十余万,令李广利率军再次进攻大宛。因为这次汉军兵多,沿途小国也望风顺从,使得汉军顺利进抵贰师城下,先断绝入城水源,然后大举攻城,很快攻破外城。宛人只得退守中城。为了避免被汉军破城的噩运,宛贵族们杀死了宛王毋寡,与汉军讲和,并尽出善马让汉军挑选。于是李广利选取了宛贵族中与汉友善的昧蔡立为宛王,获取大宛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雌雄共三千余匹后,胜利班师。而此时已是太初四年的春天。汉朝历时四年,发动两次大规模远征,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优良的种马,不但耗费了大量资财,而且兵员损失达数万人,几乎是用十余条人命的代价换回一匹大宛马。这充分说明,在当时的统治者心目中,优良马种对于维护帝国统治是多么的重要。

缺少马的南宋幼帝崖山跳海

时针转到宋代。北方有契丹(辽),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大理,这些产马地尽落游牧民族之手,宋朝从始至终只能以步兵的血肉之躯抵挡游牧民族铁骑的冲击。

责任编辑:姜波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