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于改革 (5)

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于改革 (5)

然而,遗憾的是,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太长,中国共产党人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时间太短,经验匮乏,再加上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作用,以及冷战等因素的影响,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未能成功地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相反,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及其体制的弊端和缺陷,在中国随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反而得到了扩展。

中国共产党人对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及其体制进行实质性、根本性突破,成功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则是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的事情,因为这次会议的召开完成了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心工作的拨乱反正,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移。也正是这次会议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自从中国迈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国大地上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截至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召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及时而正确地实施了改革这一基本国策。

1.中国的改革顺势而为,顺时而为,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中国的改革顺势而为,这里的“势”首先是指人心向背,在经历了20年的曲折探索,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之后,广大的党员、干部、群众都渴望能在安定的政治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勤劳来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期盼国家能尽早结束动乱步入正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以对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度忠诚和高度负责,以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的政治智慧和政治胆识,顺应人民对变革的迫切期待,毅然决然地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完成了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心工作的拨乱反正,开启了改革开放进程。

中国的改革顺势而为,这里的“势”还指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本来,在1956年底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疾风暴雨般的阶级斗争已经不复存在,阶级斗争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已经转移到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上来,但是,很快就背离了这一正确判断,无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和水平,无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人为地拔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结果给整个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大灾难。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指导思想和中心工作的拨乱反正,开启改革进程,实质上就是恢复了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遵循,恢复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遵循。

中国的改革顺时而为,这里的“时”是指时代特征。随着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70年代,时代主题逐渐由原先的战争与革命演变成了和平与发展,在和平的环境下追求自身的最大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综合国力的竞争又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正是鉴于这些变化,邓小平同志高屋建瓴地判断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16]正是基于对时代主题变化的正确判断,中国毅然决然地开启了改革进程,实现了指导思想和中心工作的拨乱反正。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