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国的改革不是盲目的改革,而是理性的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改革
在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了改革进程,改革首先在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之后,乡镇企业开始发展起来,为从土地上转移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出路,为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在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经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
中国的改革不是盲目的改革,而是先通过试点试验、试错纠错、不断取得经验之后再加以推广,对此,邓小平同志曾有过精辟的论述:“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法,包括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我们都采用。这是个很大的试验,是书本上没有的。我们最大的试验是经济体制的改革,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农村见了成效,我们才有勇气进行城市的改革。”[17]“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一个试验。对我们来说,都是新事物,所以要摸索前进。既然是新事物,难免要犯错误。我们的办法是不断总结经验,有错误就赶快改,小错误不要变成大错误。”[18]“我们每走一步都要总结经验,哪些事进度要快一点,哪些要慢一点,哪些还要收一收,没有这条是不行的,不能蛮干。”[19]
3.中国的改革不是对旧体制的修修补补,而是一场革命,是系统、全面、深刻的变革
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因为改革的目的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状态,是一种“革命性的变革”。中国的改革不是对旧体制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20]
中国的改革是系统、全面、深刻的变革,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体制,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改革已经辐射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促使社会生活发生整体转型。
4.中国的改革正确地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中国的改革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把发展作为目的,因为只有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持续不断发展,才能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和困难,才能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局面,才能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把改革作为发展的动力,因为只有广泛而深入的改革,才能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空间;把稳定作为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因为只有在安定的社会环境中和稳定的政局和政策下,改革和发展才会有时间和空间上的保障。
邓小平多次强调指出,“中国不能乱哄哄的,只有在安定团结的局面下搞建设才有出路。”[21]“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22]“重要的是走一段就要总结经验,因为改革涉及人民的切身利害关系,每一步都会影响成亿的人。”[23]“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离开国家的稳定就谈不上改革和开放”。[24]因此,中国的改革努力注意将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又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