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英]柯亨:《信奉而不恭维: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反思》,载段忠桥主编:《理性的反思与正义的追求》,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8页。
[13][美]埃尔斯特:《理解马克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14]卢卡奇说,马克思“把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当作构成这个社会的诸阶级的问题,把诸阶级视为诸整体”。埃尔斯特认为方法论整体主义的缺陷在于它预设了存在着一个先于个人的超个体的实体,马克思主义正是这种方法论的典型代表,因为它暗示了人类显现为一个生来致力于充分认识历史过程的集体主体。
[15][美]埃尔斯特:《理解马克思》,第13—14页。
[16][美]罗默:《在自由中丧失: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17][美]赖特:《阶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
[18][美]赖特:《阶级分析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8页。
[19][美]赖特:《阶级》,第125页。
[20]同上书,第33页。
[21][美]凯尔纳、贝斯特:《后现代转向:批判性的质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页。
[22][英]瑟伯恩:《从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57页。
[23][美]弗雷泽:《正义的尺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24][加]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511页。
[25][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95页。
[26][德]霍奈特:《为承认而斗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1页。
[27][加]泰勒:《承认的政治》,载《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301页。
[28]孔明安:《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新思潮研究——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第548页。
[29]Foucault, Death and Labyrinth: the World of Raymond Roussel, the Athlone Press, 1987 p. 177.
[30][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6页。
[31][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第347—348页。
[32]Gilles Deleuze and Felix Guattari, Anti-Oedip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Continuum, 1983, pp. 363-366.
[33][英]拉弗蒂:《变化的动力:阶级、政治和市民社会——从马克思到后马克思主义》,载周凡、李惠斌主编:《后马克思主义》,第308页。
[34][法]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7—218页。
[35]同上书,第356页。
[36][英]柯亨:《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51页。
[37][德]哈贝马斯:《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38][德]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第154页。
[39][德]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第155页。
[40]Allen W. Wood, "The Marxism Critique of Justice",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Vol. 1, No. 3, 1972.
[41][英]柯亨:《自我所有、自由和平等》,第13页。
[42]袁久红:《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罗尔斯正义论的批判》,载《学海》2002年第2期。
[43]R. P. Wolff, Understanding Rawl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 p.210.
(袁久红,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