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努力提升官兵军民融合能力素质上下功夫
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在制定人才培养战略时,应把单一的军事人才需求融入军地视野,确保军分区系统人才培养在满足自身需要基础上,兼顾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实现人才培养的军事经济效益。要把人才强军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结合起来,充分依托社会教育资源,为部队培养高层次人才。要依靠地方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优势部门,在民兵武器装备制造、信息、通讯、高校等重点领域,搞好军民两用人才共同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通过军地双向交流和地方代培等形式,走出一条“开放式培养、合作式开发”的育才路子,形成军地人才培养兼容机制。
转变人才培养方式。要改革单一依靠军队院校、教导队等完全委托式培养为军地密切配合式培养方式。军分区系统不仅要在选准选好培养对象上下功夫,而且要对地方人才培养单位提出明确的标准要求,建立军地人才培养检查考核机制。要充分利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文化、科技等培训机构,增强通用专业的标准化、融合性培养。要把地方科技成果充分运用到国防动员、网络互通、数据库建设以及教育管理、军事训练等项目上,提高官兵信息化工作含量。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依托社会教育资源,通过人才引进、联合培养、远程教学等模式增大军队人才基础知识的融合度。
在建立完善军民融合制度机制上下功夫
构建军地联合领导机制。要坚持党管武装制度,把军地双向兼职、军地联席会议、党委议军会,现场办公会、预备役部队党委全会等各项制度落实好完善好,用法定的制度和机制实现党政军在组织领导上的“统”。要坚决维护军地联合领导机制的权威性,实现机构设置和工作运转的常态化。军事职能部门要认真做好协调领导关系、调节部门关系、调节工作关系的工作,确保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上的每项工作都有军地领导统管,都有军地部门责任,都有军地标准规范,实现组织领导的无缝链接,使军地联合的领导机制能够顺利运行。
建立军地联动的指挥机制。由于军地分工不同,党委政府各部门职能任务不同,因此,要实现应急应战的有效联动,平时就要分门别类地构建不同的军地联动指挥机制。对可以预见或者上级已经明确了应急应战任务的地区,要有针对性地构建军地联动指挥的常设机构,建立功能齐全、预案配套、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军地联动指挥机制,建立和完善军地联动的方案,明确军地各级的职责和任务,形成系统配套、军地衔接、相互支持的预案方案体系,确保一旦有事,就能发挥作用。对不可预见的突发情况,要建立快速反应的应急指挥机制,作为常设机构的补充,确保发生特殊复杂情况时,能迅速有效地对军警民有关力量实施统一的调度指挥和协调。
完善军地联系的协调机制。要注重建立军地联系的协调机制,发挥“调节器”的作用,协调好党政军群各个层次、各个部门、各个方面的关系,实现各种资源和力量整合的最大化、效能的最大化、作用的最大化。要建立完善军地例会制度、定期会商制度、情报交换制度、联络员制度,使协调经常化、制度化。要充分发挥先进科技手段的作用,将地方党政专网、应急指挥网、国防动员指挥网和军事指挥网等信息网络连接起来,把军地交通、测绘、统计、气象、水文等部门的数据整合起来,建立军地兼容、互联互通的信息系统,使融合更加快捷,使协调更加顺畅。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