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支持推动本土人才培养
2013年12月15日,距地球38万公里外,五星红旗在月球上第一次精彩亮相,探月工程嫦娥三号圆满成功。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语重心长地说,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面向国内人才进行特殊支持的“万人计划”,在过去的一年里顺利产生首批人选820名。这些人将得到国家在经费、政策和服务等方面的充分保障。国家也对他们寄予厚望——或领军国家科技和产业发展,或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或专注于课堂教学,或成为引领未来的新星。
辽宁省全面实施“双千计划”,确定“10年2000人”的培养支持目标;重庆市启动实施了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首批共评选66人。科技部深入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年度遴选领军人才711名、创新团队114个、科技创新创业人才580名;教育部继续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遴选支持学科领军人才210名。航天科工集团充分发挥引进社会资金加大高层次人才激励作用,组织评选中信航天防务奖10人,每人获奖20万元;推荐评选曾宪梓载人航天基金奖2人,每人获奖18万元……
扫除体制机制障碍让人尽其才
2013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中关村进行了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的第九次集体学习。总结中关村的发展经验,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这里有着良好的人才发展机制。他强调,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必须“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强调,要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让人人都有成长成才、脱颖而出的通道。各地各部门自觉加大人才工作领域改革创新的力度,以政策突破带动体制机制创新。
人才政策积极创新。中央统战部、民政部分别研究起草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家外专局探索研究技术移民制度,起草关于进一步加强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意见。
人才机制不断健全。中组部等11部门和北京市联合推进科研项目评审工作改革,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创造良好环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如火如荼。北京中关村以特殊政策对特殊人才予以特殊支持,天津滨海新区探索实施整建制团队引才制度,国资委推动北京、天津、浙江、湖北四地未来科技城建设,努力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
十八大以来的一年多,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关心和重视下,中国的人才发展站上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高点。他们是梦之队,他们的梦想,和国家的梦想、民族的梦想交相辉映。他们是生力军,他们用全部的智慧和力量,推动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在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全速前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