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关系是党风建设的核心问题
(一)党群关系关系到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
有些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提出质疑,理由是执政党的合法性是要经由人民投票选举确认的。对此,可以试想一下,我们倒回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走向执政地位之前,如果向四万万五千万同胞发一个问卷,你认为具有执政资格的是哪个党?回答一定是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前夕,民主党派很多知名人士、有威望的人士自愿选择留在了大陆,没有去台湾,也没有去香港,是因为他们在中国共产党身上看到了希望。毛泽东同志那一代的人民群众选择了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小平同志这一代人们也认可了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跟着向前走。然而,党的先进性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历史的惯性可以作用一段,但是并不等于会永远地被人民群众认同。这就要靠后几任的共产党人继续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二)人民群众与党的关系
第一,人民群众对党是什么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社会大多数成员的总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人类文明的一切结晶都是人民群众在劳动实践、生产实践中创造的。从精神层面看,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聪明才智是党智慧的源泉。从物质层面看,党是人民群众中的优秀分子、先进分子组成的组织。党和人民群众是少数和多数;部分和整体;公仆和主人;先锋队和大部队的关系。可以说,人民群众是党的承载者、依存者、依靠者、滋养者。
第二,党对人民群众是什么关系?小平同志在党的“八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说,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群众在特定历史时期,实现特定目标的工具。就是说,人民群众不能每个人都上台去指挥,总要推出优秀的代表,代表他们的意愿。那么,党的领导干部就是代表,是公仆,是勤务员。
第三,党同人民群众是什么关系?人民群众是的党力量的源泉,党把人民群众的优秀成员吸收进来,把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吸收进来,进而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由此引领人民群众不断开创出新的生活。与此同时,在实践中,又吸取了有益经验,进而制定政策,进一步引领、推动人民群众的实践向前走,然后再去吸取。党同人民群众就是这样一种积极的、良性互动的关系。
(三)党群关系决定党的社会地位
一个政党能否执政,最大的规律是“得人心者得天下”。共产党同样要遵循这个规律。面对苏联东欧剧变,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何去何从?这个问题曾经令我辗转反侧。最后我得出结论,我们绝不会像苏联东欧那样!我们有一个植根于中国大地的领袖群体。这个群体来自于人民,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他们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毛泽东这一代的领袖群体,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因为他植根于民众之中。少年时候的毛泽东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进行社会调查,广泛了解民生、民疾、民苦,为民请愿,为民伸冤。成为了中国农民问题的专家。中国共产党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正是由于跟人民群众有了紧密的联系,得到了人民群众越来越广泛的支持,因为得人心,所以得天下。
(四)搞好党群关系的决定因素是是否代表人民的利益。
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源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源于群众路线,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和群众路线相依相存的还有一个“群众观点”,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后来我们把“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合而为一。党的群众路线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在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中,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来表述,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那么,搞好党群关系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呢?陈毅元帅曾经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和河北的人民群众用独轮车推出来的。老百姓为什么冒着枪林弹雨,推着小车去帮助解放军呢?是因为人民军队所到之处,搞土改、分田地,代表了人民最大的利益。所以说,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搞的好不好,取决于是否能够代表、实现和不断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