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教育

《颜氏家训》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教育

《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成熟的家庭教育文献,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说:“古今家训,以此为祖。”明代袁衷《庭帏杂录》说:“六朝颜之推家法最正,相传最远。”可见其在历史上影响之深远。

成熟的家教著作产生于相应的社会环境。《颜氏家训》产生于北朝末期,正是魏晋南北朝家庭教育不断发展成熟的历史现实,孕育造就了这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著作。经过长时期的历史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族组织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形成了不同于以前的社会历史特点,这就是世家大族的兴起。世家大族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社会阶层,他们十分注重家族和家庭的教育,因而也带动了整个社会家庭教育的发展和成熟。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家庭教育注重文化传承。魏晋南北朝出现了许多文化世家,名儒世家如南朝伏暅、伏挺。《礼》学世家如贺邵及子贺循。文学世家如丘灵鞠、丘迟。医学世家如姚菩提、姚僧垣、姚最祖孙三代。史学世家如王铨、王隐父子,姚察、姚思廉父子。科技世家如祖冲之、祖暅父子以及虞喜家族数代。书法世家如王羲之与其妻郗璇、其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以及凝之妻谢道韫,都工书。直至陈隋之际王羲之七世孙释智永仍为书法名家。

其二,家庭教育注重家风培养。士族家族以儒学作为自己的文化支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社会影响和作用已经波及整个社会。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忠、孝”,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经以孝为首,不但士族家族如此,庶族家族也大抵如此。会稽永兴人郭世道,刚一生下来母亲就死去了,父亲续弦,郭世道侍奉其父及继母“孝道淳备”。十四岁时父亲又亡,郭世道“居丧过礼,殆不胜丧。家贫无产业,佣力以养继母”,孝行感人。他的儿子郭原平也是孝子,“养亲必己力”。郭原平外出做工,常自己饿着肚子,省下工钱为父母买食物。父亲重病,郭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跨积寒暑”。当时会稽乡里十分注重“望计”和“望孝”两种身份,一般都是大族仕途的起点,相当于著作郎和秘书郎。当时负责选举的蔡兴宗推举山阴人孔仲智的长子为“望计”,推举郭原平的次子为“望孝”。史载“仲智会土高门,原平一邦至行,欲以相敌”(《宋书》卷91《孝义·郭世道传》)。唐长孺指出:“儒家所提倡的伦理秩序由内向外,由亲及疏的扩展。将点放在作为一个家族成员的道德行为上,然后推及乡党。”(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儒家伦理秩序由内向外、由亲及疏地向外延伸,从个人的尽孝开始,“百善孝为先”,“求忠臣必孝子之门”,孝于亲必忠于君,由忠于君再延伸为忠于国家民族、忠于事业,忠于师友,忠于亲人。尊老爱幼由血缘宗族扩展到社会,就是“仁者爱人”。宗族内部兄弟关系伦理为“悌”,推及社会即“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种延伸的过程对庶族宗族来说也是一样的。翻阅《颜氏家训》,忠孝二字的教诲极多:“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见危授命,不忘诚谏”;“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诚臣徇主而弃亲,孝子安家而忘国,各有行也”;“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可以说忠孝是当时士大夫及庶族家庭最重视的家风。

其三,家风教育讲究方式方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教育在实践中创造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总结起来有四种:

第一种是口头训诫。如《谢安传》记载:“安虽处衡门,其名犹出万之右,自然有公辅之望,处家常以仪范训子弟”。同书《谢安附谢玄传》载:“玄字幼度。少颖悟,与从兄朗俱为叔父安所器重。安尝戒约子侄,因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安悦。”

谢安之所以满意谢玄的回答,是因为他道出了自己望栋梁之材出于谢门的心情。《世说新语·言语篇》载:“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同书《文学篇》又载:“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公曰:‘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遏,即谢玄小字。谢玄所说,为《诗经·小雅·采薇》之句,此诗反映人们由于外敌侵扰,生活动荡不安的愁苦之情。谢安所说,为《诗经·大雅·抑》之句,表明定国安邦,训顺四方之意。当时东晋面临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威胁,谢安通过讨论《诗经》要儿女们立下安邦定夷大志的用意是很明显的。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