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奉化塌楼事件之反思(2)

【案例】奉化塌楼事件之反思(2)

奉化塌楼事故调查全面展开  纪委牵头启动问责机制

4月7日,记者从浙江省奉化市人民政府获悉,目前,“4·4”居民楼坍塌事故调查已全面展开。此外,由奉化市纪委牵头,会同监察局、行政问责中心成立责任追究调查组,启动问责机制。

据了解,事发当日,奉化开始向29幢住户陆续发放了3000元慰问金和人均每天150元共20天的临时过渡补助费。考虑到这些住户缺少生活必需品,每户再补助5000元。同时,奉化还出台了29幢住户过渡房安置费标准:按每户每月每平米20元标准发放,时间暂定为一年。

目前,“4·4”居民楼坍塌事故调查已经全面展开。奉化在查清29幢房屋涉及的开发商和施工、设计、质量监管单位后,迅速开展相关责任人谈话调查,抓紧追查其他相关责任人员。此外,由奉化市纪委牵头,会同监察局、行政问责中心成立责任追究调查组,启动问责机制。同时,已派出三个工作组进行调查,并和坍塌原因调查组工作同步跟进,重点调查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是否存在渎职失职行为。

针对民众所关注的29幢周边由同一建筑公司承建引发的房屋安全顾虑,6日下午,上海房屋质量检测站工作组人员已抵达奉化,开始对坍塌居民楼周边房屋的检测工作。检测结果预计5月下旬出炉。

奉化塌楼:谁为楼盘“质量报复期”买单?

不少“80、90后”建筑不中用不正常了,质量报复期并非危言耸听

新华网的稿件回顾称,近年来,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建设的楼房频频成事故主角:

2009年8月4日,河北石家庄市一座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二层楼房在雨中倒塌,17人遇难;

2009年9月5日,宁波市锦屏街道南门社区的一幢5层居民楼突然倒塌;

2012年12月16日,交付20余年的宁波市江东区徐戎三村2幢楼发生倒塌,造成1死1伤;

2013年3月28日,浙江绍兴市越城区城南街道外山新村,一幢四层楼的民房倒塌。据称,这幢房子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

而本次倒塌的楼盘是“90后”,它周围的那些“同龄楼”也并不稳固,居民们忧心忡忡。一年多前,宁波就发生过一起相似事件,倒塌楼房周边的11幢楼房经鉴定都是危房,着实令人咋舌。

不正常,楼房正值“壮年”就“未老先衰”

浙江当地媒体采访的一位建筑结构专家表示,虽然上世纪90年代使用的是“88年规范”(1988年颁布),对房屋的寿命没有死规定,但才用20年就倒掉是极为不正常的。

在很多国家和地区,老建筑比比皆是。比如我国的香港地区,根据2010年的政府资料,全港有逾1.7万幢楼龄超过30年的楼宇,超过50年的有4000幢,全港的私人楼宇中,42.5%的是超过30年的。

可见,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楼盘根本不“老”,但是却“衰”得匪夷所思。

就算“大拆大建”,这些“80后”“90后”建筑还是数量极大,“报复”起来令人担忧。

也许有人要说,按照中国大拆大建的速度应该没有剩下什么20、30年前楼盘了。的确,在2010年,住建部的一位负责人就说过:“我国是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却只能持续25-30年。”这和城市规划的不合理,原来的布局赶不上城市发展有很大的关系。甚至也和“一任领导一任措施”有关。

纵然如此,剩下的“80后”“90后”建筑还是数量巨大的。日本野村证券做过一个估算,中国有22%的存量房是在2000年以前建筑的。尽管比例不算大,但考虑到巨大的中国住房建筑总量,就很庞大了。而这其中80、90年代的房子是主力。因为那时候刚刚改革开放,各地城市化提速,楼房密集建成。另一方面,很多旧房其实是属于“老大难”问题,碍于地段等因素,要是拆迁重建有利可图或者有资金的话,恐怕早就实施了。全部推倒重来也不现实,既浪费又不环保。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