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看待当前的社会矛盾 首先“把思想方法搞对头”(3)

辩证看待当前的社会矛盾 首先“把思想方法搞对头”(3)

三、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用务实担当的精神立言立行

解决中国问题需要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底线思维,要求凡事从最坏处准备、往最好结果去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见微知著、提早应对。忧患心与自信心必须是相统一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把忧患意识异化为怀古伤今、自暴自弃、畏缩不前的悲观情绪,异化为极端的怀疑主义和对中国前途命运的“唱衰”,异化为对个人蝇头小利的患得患失,异化为“围观者”、“打酱油”般的幸灾乐祸。忧患意识如果离开了爱心和善心、自信和自强、责任和担当,只能是消极的悲观主义,于国于民没有一丝好处。真正的忧患意识,应当是不失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的忧患意识,是建设性的忧患意识,是勇于担当的忧患意识。

解决中国问题需要战略思维和全局驾驭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索契接受俄罗斯记者采访时指出,治理中国这样的大国,必须登高望远,同时又脚踏实地,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要“十个指头弹钢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把中国博大精深的经世治国思想运用于解决中国实际问题,阐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辩证法:借鉴西方而又“不失故行”,“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体现的是道路自信;“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知通亦知本,达变亦守成,体现的是本末、变守之间的战略定力;“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体现的是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死水一潭不行,暗流汹涌也不行”,体现的是活力与秩序的掌控;寻求“最大公约数”,求同存异,体现的是异同之间的利益聚合;“治大国若烹小鲜”,“慎于畏小”而“智于治大”,“抓大放小、以大兼小”,同时又“以小带大、小中见大”,“积小胜为大胜”,体现的是“小大之间”的睿智和从容;“积羽沉舟,群轻折轴”,“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禁微则易,救末者难”,体现的是“宏微之间”的忧国情怀;“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体现的是巨细、难易之间的战略掌控;力倡“善始善终、善做善成”,力戒“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体现了对“其兴也浡、其亡也忽”的历史周期率的警醒;“圆不失规,方不失矩”,“德法兼治”,体现的是“方圆之间”的治国方略;“敢作为、勇担当,言必信、行必果”,“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体现的是知行统一的自觉担当意识,等等。习近平总书记赋予这些闪耀着辩证法光芒的思想以现代国家治理的时代内涵,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解决中国问题、进行伟大斗争的科学方法和高超艺术。

解决中国问题要有创新意识和改革勇气。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富有强烈问题意识,同时又富有高度实践自觉、创造自觉的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创新的思想和认识,是由问题刺激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到总结和升华。必须勇于正视矛盾、化解矛盾,而不能一味回避、妥协。改革面临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越要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信心,越要有进取意识、进取精神、进取毅力,越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

解决中国问题关键靠知行统一。自古以来,立德、立功、立言被并称为人生追求的“三不朽”,其联系的中间环节在于立行。对生长在这样一个伟大时代中的每个人来说,立言更要立行,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默默无言而做得到位,给人以惊喜;夸夸其谈而不见行动,则给人以失望。既想代圣贤立言,又想为私利经营;人前高谈阔论,人后蝇营狗苟,则必遭人唾弃。有梦想,就要有奋斗;图共享,就要真共建。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也是每个人的梦。把立言与立行、梦想与实干、共享与共建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我们的梦想、人生的“不朽”。

(执笔:李 毅 李清华)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