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谋局 此前始终停滞在设想层面

京津冀一体化谋局 此前始终停滞在设想层面

摘要: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区域经济体之一,京津冀一体化的巨大示范作用不言而喻。从长远来看,京津冀的顶层设计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合作,它不仅仅是经济和政治概念,也绝不是单纯地进行部分产业和企业的转移。

在我国的版图中,京津冀土地面积仅占全国的2%,但是总人口占全国的7.98%,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0.9%。京津冀地区已经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第三个最具活力的城市群。其发展直接关乎未来华北区域的整体竞争实力。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央首次将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提升到重大国家战略的高度。3月2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习近平主席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7点要求,并着重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京津冀一体化并不是个新名词。但严格说来,此前的京津冀还没有真正的经济依存关系,“京津冀一体化”始终停滞在“设想”的层面。从2004年开始,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京津冀一体化”作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才被提升到一定的高度。2011年河北省提出打造“环首都绿色经济圈”,重点发展环首都13个县市,做好北京产业转移和经济外溢服务功能;北京提出打造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并同时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里。至此,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推进河北沿海地区发展,才正式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产业现状

在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因为地理位置的不同,每个区域都有自身的客观状况。但无论是长三角或是珠三角,一个区域刚开始发展时,区域之间相互竞争大于合作。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互合作对彼此都有好处。因为通过合作,会产生分工,有了分工后,不同的城市可以专注地做自己具有竞争力和比较有优势的产业。

京津冀将要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大区域内的产业功能定位。

统计资料显示,京津冀三地在10年前就已经形成自己的产业分布特征。河北省基本上是以钢铁产业、煤炭产业、电力产业、轻工产业为主,即第二产业为主导;北京作为政治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人力资本中心、国际交往中心,人才大量集聚,主要做高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围绕教育、文化、科技等核心资源来发展壮大产业;而天津有非常好的工商业基础、制造业基础,在先进制造业、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等加工环节具有优势。京津冀三地都有非常突出的比较优势,有着自己的显著特征。

如今10年过去了,京津冀经济产业结构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三地交通先行。目前,京津冀已有多条高速公路互联互通,其中河北与北京已有6条高速公路接口,与天津有9条高速公路接口。去年年底,京津冀ETC(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正式联网运行,使区域内高速公路用户更加便利,高铁和城际铁路更将空间距离和经济距离大大地缩短。

于是,北京提出建设知识型加服务型经济,如金融、保险、旅游、文化等高端服务业;天津作为上千万人口的城市,服务型资源得到充分发挥,服务业在整个经济比重里也逐渐上升,逾50%;10年前的河北,基本属于资源装置型工业占主导,随着北京逐渐退出一般的制造业,其中包括部分的高端制造,加上天津因为土地资源有限而无法接收的制造业,根据实际情况,河北也逐渐调整了产业结构。

专家表示,从这三者的经济发展程度看,北京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天津处于工业化的高级阶段,河北处于工业化的中级阶段。“基于这个基本分工,京津冀形成了一个大体系,有以服务业为主导的,有以加工业为主导的,有以资源型为主导的,可望形成一个合力。”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固然是好事,但是也存在很多障碍和制约因素。 多年来,制约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如今已无法回避。

2014年年初,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末北京全市常住人口2114.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5.5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高达802.7万人。目前,从早年的缺水到近年的城市拥堵、大气污染,北京因人口聚集过于密集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不胜枚举。相比之下,近在咫尺的天津、河北部分市县却始终无法走出北京的“影子”。多年来,河北即便在环京津独特优势之下,也陷入“大树底下不长草”的现实困境;首钢搬离北京、河北曹妃甸工业区的拔地而起,都无法掩盖长期以来京津冀一体化进展缓慢的现实。

作为权力中心的北京具有高度集中的资源配置权,从而对周边产生了强烈的“虹吸现象”,周边省市大量的资源和人才源源不断地流向北京,出现了罕见的城乡“二元结构”,河北的燕郊成为北京的一个“睡城”就是最好的例证。

天津作为老工业城市,具有100多年海港城市发展历史,沿海优势明显。这使天津不必过分依附于北京,不必依附于所谓的京津冀一体化。虽然和北京毗邻较近的武清、宝坻、蓟县等在大力吸收北京产业转移的企业,但从历年招商可以看出本地的产业转移占据大部分。

比较尴尬的是河北,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在计划经济时代就建成了与京津产业结构雷同的包括钢铁、建材、机械、化工、医药、纺织服装、轻工、食品等八大行业的老工业基地,又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劳动力大省。但本身的资源优势始终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产业结构上和京津雷同,功能侧重服务首都,而且围绕北京的一些县市没有产业支撑,仅有的秦皇岛、曹妃甸和黄骅三大海港的功能也不是很完善,沿海大省的作用发挥不出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产业结构调整才是京津冀地区合作重点。

模式借鉴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是因为企业基于产业价值链的空间分工所形成的合作促成的。在长三角发展过程中,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由外资驱动的大的企业,尤其是加工制造企业,它的产业链比较长,同时在产业内部有一些功能性分布,比如总部、研发、生产制造、销售,不同的环节在空间上是由企业来主导和布局的。

企业把总部和研发放在上海,把生产制造放在苏南,而市场营销又放在上海。这是因为上海地价高,苏南制造业基础也不错。一个企业把不同的环节、不同的功能放在不同的地方,自然就形成广泛的交流,这种交流是无法阻断的,因为它有市场的基因,这就形成了由市场支撑的一体化。相反,在京津冀地区,首都的产业是以服务业为主导,而不是制造业,相对的链条比较短,难以延伸到河北去。

长三角的经济融合之所以快速发展,也是因为苏南地区和上海的生产水平和技术差距不大,长三角的城市也比较密集。而反观北京,河北和北京在生产水平和技术上有很大差距,河北可以承接制造业转移的城市比较少。

如果说长三角可以借鉴给京津冀的经验,就是要推进市场化进程,通过企业主体来推动区域一体化的合作,使一体化的行为和结果有市场根基。区域一体化本质上就是要素的充分流动与融合,大力推动区域交通路网体系的快捷通达,推动建立统一开放的人才、科技、资本等要素市场,打破地域分割、人员分类等传统管理体制,建立相互贯通的市场体系。政府推动只能起到加速的作用,根本在于市场的主导。

值得欣喜的是,这些状况已经开始发生转变。天津的制造业快速提升,河北的承接能力也有了提高,今后一些大的企业进入北京,也可以将总部和研发、销售放在北京,而把生产制造放在河北或者天津。当这种企业慢慢占据主导地位时,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就能实现了。

政府需要做什么?在政策的鼓励和支撑上,政府可以做区域空间分布的规划和导向,城市的功能定位。比如北京,应该禁止新的制造业进入城区,可以引导到北京郊区或是河北去。由政府推动、以企业为主导的基于产业价值链的空间分工一旦完成,要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就不再有困难。否则,一体化只能是一句口号,落不到企业层面。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最终要取决于市场。

产业舍与得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任重而道远。虽然“京津冀一体化”已经明确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但在时间和具体执行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京津冀三地来说,打破惯性思维,利用自身优势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带动整个京津冀产业结构的协同发展,尤其是河北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是重中之重。

北京:研究不符合功能定位产业

京津冀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应该在整个京津冀范围内来进行首都功能布局。目前,北京正在研究不符合首都功能发展的产业和企业,并对应首都功能要求来一一调整。

在北京,各种资源趋近饱和。为了更加优化经济结构,北京需要将部分产业迁出北京,留出这部分空间继续调整产业结构。特别是一些区域性的物流、批发产业,需要逐步退出。据统计,目前各类批发市场在北京核心城区就有120多个,全市有1300多个,整体不太符合首都的核心功能。在这些地方聚集了大量人口,加大了交通拥堵,需要进行适当的疏解。这不仅是解决北京的问题,也是与河北、天津协同发展的切入点。如果把这些产业放到河北去,则能够改变河北原有的经济结构。

北京应该强化自身的政治、文化、科教中心地位,向周边地区疏解经济功能。从过去强调全国服务首都、强调外省市保障北京,向首都服务全国转变。

天津:靠物流优势统筹区域发展

自京津冀一体化上升至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城市圈的形成、发展正在驶入快车道。根据天津市的统一规划,不同功能区承接的产业转移重点不同,表现为天津港保税区以物流、港口、船舶制造为主,南港工业区以制造业、石油化工为主,中心商务区以现代金融为主。随着交通枢纽的建成,京津冀45分钟城市圈形成。一方面是北京发展逐渐饱和,另一方面是天津各开发区拥有发展空间、容量大、交通发达、配套完善、环境宜居等优势。随着天津市在政策优惠层面的统一对接,未来上述优惠政策有望扩大到更多区域。

河北:加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

河北存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能力落差。一是河北各地未来产业发展缺乏全局性的科学谋划,二是河北自身的产业承接能力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此外,面对落差,河北要制定一个持续的针对人才、管理、招商等的培育规划,有计划地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河北应从北京的附属地位中解脱出来,做好京津两大城市产业转移的承接工作。

另外,当原来的钢铁、建材、石化、水泥等重化工业产能需要被抑制的时候,河北经济需要新的增长点,一些区域性的服务业和原有的重工业相比,是更好的产业。比如今年年初,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服装批发集散地,北京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搬迁消息传出,河北多地伸出橄榄枝。保定市长马誉峰更用5年免商户租金,渴盼批发市场落户白沟。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