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京津产业转移需求,提升园区平台承载能力。实现承接,重在平台载体建设。河北要围绕承接京津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需求,搭建协同发展的载体和平台。一是建立三方合作的产业链条,形成研发设计在首都、孵化转化在周边、大规模产业化在辐射圈的产业发展圈层结构,打造一批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竞争力强的产业链条与创新链条。二是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园区等,使首都周边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密集区。三是集中力量办好现有园区,选择一批有基础、有潜力的开发区和高新区,争取进入国字号行列。四是建立健全信息沟通与发布机制,搭建协同发展信息服务平台,将京津冀三方的政府网有效链接起来,增加协同发展专项,形成服务首都经济圈大区域的政策咨询、公共服务、科技创新服务、统计分析综合信息平台,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信息基础支撑。五要建立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生态环境治理合作体系,形成联防联控环境治理与改善机制。六是充分发挥中介组织作用,在“要素——企业——产业——城市群——城市共同体”等各个层面培育相应的商会、联盟、协会等市场组织,发挥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借力京津人才、科技优势,优化提升要素禀赋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取决于资源禀赋结构的提升。河北的产业结构是由自身资源禀赋结构决定的。在京津冀三方中,我省的资源禀赋结构处于较低层次,科技水平低、科技资源少、人才总量不足一直是制约河北产业结构升级的瓶颈。因此,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从根本上讲就是要优化提升符合现代产业发展的资源禀赋结构。借力京津高层次发展资源,是河北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支撑区的关键。一是强化借力借势意识,构建人才、科技交流平台。编制并定期发布《河北省紧缺人才引进目录》,建立“京津高层次人才服务网”和高层次人才信息库、专利成果库、高新技术库,掌握高层次人才信息。充分发挥京津冀招才引智大会等人才、科技成果交流平台的作用,通过科技合作、人才交流、创业大赛、展览展示等活动,吸引京津乃至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科研院所和企业来冀发展。二是深化对接合作,健全京津冀人才合作长效机制。鼓励和支持京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采取技术咨询、技术入股、科研攻关等形式与我省合作,增强对京津科技人才的吸附能力。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引才理念,建立柔性人才引进机制,使京津乃至全国的“候鸟型”、“钟点型”、“远程型”兼职高级人才为我所用。三是建立京津冀人才合作保障机制。要继续推进《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框架协议书》相关措施的实施,推动联席会议机制持续高效运行。提高三省市人才合作层次,由省委相关部门牵头与京津沟通协调,解决三地人才的错位发展、政策协调以及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等问题,巩固和扩大京津冀人才合作的成果成效。四是构建务实优质的人才服务体系。设立专门机构、开设服务窗口,提供全方位一站式优质服务,在人才跨区域流动与合作中切实做好职称、就业、社保、退休等政策衔接工作,保证人才引得来、用得上、留得住。
对标京津深化改革,全面优化发展环境。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支撑区,有赖于优质要素、先进产业的聚集和发展。能不能把京津及国内外的优质产业和先进要素引进来、留得住,实现对接承接、发展壮大,发展环境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增强优化发展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向京津对标看齐,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全力提升行政效能,以更好更优的服务提升环境吸引力。一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务环境。继续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各项政策举措,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切实降低企业与政府打交道的成本,以服务型政府、法治型政府建设的成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和民间资本的活力。二要突破利益藩篱,优化市场环境。市场一体化是京津冀商品和生产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和承接的基础条件。要打破市场分割、区域封锁,打破妨碍公平竞争的各种壁垒,促进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在统一的市场中自由流动。三要加强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优化硬件环境。应以满足京津冀共同需求为目的,全面推进以交通为重点,包括通信、能源、给排水、环境保护等在内的一系列基础设施,为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支撑区提供有利条件。
(作者系河北经贸大学校长、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