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若干思考

核心提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是促进公平,二是提高质量;要保证这个重点,一靠优先发展;二靠改革创新。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结合点,抓住了均衡,就既抓住了公平又抓住了质量。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一个分类的概念,并没有高下之分,现在我们“学历社会”的典型问题是用工荒和就业荒并存。

我国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是一份未来十年中国教育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并由此成立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还成立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2012年教育部成立了综合改革司。2012年11月十八大召开,提出要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2013年11月,召开了十八届三中全会,聚焦深化改革,《决定》明确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上,李克强总理谈到,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2013年教育部一号文件是关于教育综合改革文件。可见,我们对教育改革的重视。具体地,我们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

现在我国基础教育的规模是世界第一,职业教育的人也是世界第一,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美国,居世界第一位。但是,我们不是一个教育强国。那么,何以实现教育由大变强呢?《教育规划纲要》提出20字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其中育人为本是核心;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是促进公平,二是提高质量;要保证这个重点,一靠优先发展;二靠改革创新。为此,我们来思考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我国,优先发展教育,并不是一个新话题。1977年,小平同志恢复工作之际,他就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教育和科技列为经济建设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此后的历届党代会,无不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可是,为什么到现在,我们还是一再地强调教育的优先发展呢?究其原因,一是教育太重要了;二是我们落实的还不够好。

优先发展教育,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十八大报告以及《教育规划纲要》都谈了,我国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对此,有人质疑,我国国家现代化是到2050年,可是,教育现代化却在2020年,要提前30年。其原因就在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比如,城市新建住宅小区,要求先建好学校,配备好教育设施。那么,如何落实好以上三个优先呢?需要有三项保障。一是组织保障。二是投入保障。三是制度保障。有了制度保障,好的政策、措施,才可存续下来。

早在1993年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48条中就曾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20世纪末)达到4%”。事实上,从2000年到2009年的10年间,以4%的比例为目标,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累计“欠账”已达16843亿元。终于,在2012年,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得以实现。当时,财政部给各个地方发文要求,财政性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每年上报,并且下一年至少不低于上一年,要有所增长。还有就是,我国有很多非税收入,比如说土地出让金,过去全国加起来不到200个亿,2013年全国土地出让金超4万亿人民币,要求拿出10%用于教育,那就是4000亿。

(二)坚持教育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因此要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虽然,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也并不是新话,但是,这里有新的内容,那就是把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第一,坚持育人为本。就是强调立德树人,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我国教育方针的内容,也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兴旺发达的根本要求。

第二,牢固树立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理念。一要面向全体。面向全体,就是要保障教育公平的需要,体现的是保障每一个人公平的发展权的价值观。同时,它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只有在深厚的、普遍的人的创造性基础之上,才能使优秀的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基础教育首先要面向全体,培养每一个人的创造性,然后才是在此基础上培养能够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拔尖创新人才。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是辩证的统一。面向全体不是“一刀切”,如果教学是“一刀切”的,势必有的学生听不懂,有的学生“吃不饱”。实际上,只有因材施教,只有面向差异,只有符合每个人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使每个人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都在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让能走的就走,能跑的就跑,能飞的就飞。这也就是《教育规划纲要》所强调的“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也是十八大报告所强调的“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二要全面发展。就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过去我们的教育目标相当重视知识,现在我们首先要把价值观,把态度培养放在第一位。这也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底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更加突出了核心要素,更加注重了凝练表达,更加强化了实践导向。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及其具体化,就体现了德育创新的精神。

再看我们的智育工作,做的怎么样呢?2009年上海学生首次参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第四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在阅读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全部三项评价中均列第一。2012年上海学生再次拔得头筹。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教育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成绩与长足进步,可喜可贺。但正如上海PISA项目主持人张民选教授所言,在成绩面前应该“三自”:自信、自省、自觉。而且要看到,阅读、数学、科学三科不等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不等于教育;上海也并不是中国的标准样本。从全国范围来说,问题依然存在。我们如何让“高分数”成为“高素质”的体现;如何让屡屡获奖的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成为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的前奏;如何把“走得早”的少年班学生变为“走得远”的拔尖创新人才,这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面发展离不开体育和美育,一则为基础,一则为升华。但长期以来,体育在教育实践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美育甚至在一些学校是空白。正由于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钱老生前,曾发问“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现如今,我国终于有了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那就是莫言先生。可是,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数量处于压倒性的优势。从种族对比来看,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重视教育。犹太人的财政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7%,甚至还更高;我国的家庭则是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上学。可是,犹太人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是世界最高的。以色列人在给小孩子读书的时候,会在书里面抹上几滴蜜。让孩子从小就感受到,学习是一件甜蜜的事情。这与我们的学生无形中被“绑架”式学习模式,以及一些学生考试过后,随即将书撕掉的行为相对照,那是一种何等的热情啊!我在美国的时候,看到美国很多家庭都有一个工具房,比如汽车有点小问题,自己就修了。德国人则恨不得个个是能工巧匠。而我们呢,倘若自驾车有了毛病,动辄就跑到4S修理店了。就是说,我们还缺乏创新实践方面的传统。

再有就是社会责任感,这个问题也到了非强调不可的时候了。单纯的GDP世界第二,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改变,甚至在一些时候、一些地方的一些人失去道德底线,令人诚惶诚恐,人们连食品都不敢用了,地下水也受到了污染。这样的经济增长,又有何用呢?!

第四,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我身边有一个孩子,曾经随他的母亲到澳大利亚读书,读了小学三、四、五年级,又回到北京读了小学六年级。我就让他比较一下中国教育和澳大利亚教育。他说,中国教育比较扎实,也比较机械;澳大利亚教育让我们讨论,重视个性。听后,最初我是百思不得其解,难道说我国的课堂没有让讨论吗?后来,我和教育界的一些朋友讨论的过程中,想到,可能是说我们讨论的深度还不够。更有人说,是因为我们把讨论当做工具,其实最后指向的还是那个标准答案。对于创造性的重要性,我们已经有了共识。但是,怎么才有创造性呢?主体性是创造性的基础,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换言之,要我学,只能成小才;我要学,才能活力奔放。

第五,发展学生的个性。《教育规划纲要》强调,要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要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时下,我们的价值观基本上是奔着一个方向走的,那就是学术的方向。由此连带出的问题,就是学生负担太重。为此,2013年,教育部专门提出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并先后两次征求意见,现在还没有出台。孩子的负担重,主要表现在四多一少。一是上课多。有的孩子上课一天,能够达到10节,甚至还有更多的。二是作业多。大量作业几乎占据学生全部剩余时间,做作业成为中小学生课外生活的基本写照。三是考试多,周考月考。四是补课多。节假日、晚自习补课。初三的孩子和高中段的孩子,寒暑假有50%的时间上课补课,周六、日两天,有一天在补课。并且,现在补课向下蔓延,小学生都有补课。甚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更早的还在补课。四多之下必然是玩的时间少,睡觉时间少。有调查显示,毕业班的孩子,4%的孩子睡眠时间不足7小时,其中2%的孩子睡眠时间不够6小时。孩子的负担重,自然会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影响。比如,我国学生近视率在全球是领先的。小学生近视率40%,5个小学生就有2个戴眼镜的;初中生近视率67%,三个初中生2个戴眼镜;高中生近视率79%,5个高中生4个戴眼镜。在心里方面造成的影响是,一些学生步入校门的心情是郁闷、紧张、疲惫、厌烦等,根本就谈不上“快乐的童年”。

责任编辑:杨婧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