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真正地祛除“官气”,才能实实在在地接地气,才能为走好群众路线搭好桥铺好路。
去官气才能“接地气”,才能了解更多的民情民意。去掉官的派头、放下官的架子,此谓“去官气”,深入基层、体察民情、与群众打成一片,此谓“接地气”。党的生命力在于紧紧依靠群众,服务群众,这是我们长期奋斗所得出的结论,祛除“官气”,返璞归真是解决干群、党群关系的敲门砖,需要我们常抓不懈。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以后干部要分别到下面去走一走,看一看,遇事多和群众商量,做群众的小学生。”对领导干部而言,“地气”存在于基层之中,无论职位多高,都不能脱离群众、隔绝“地气”。由此看来,如何做到“祛官气接地气”,也便成了检验活动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尺。
一、要沉下“身子”,才能走进群众。
高高在上,必然脱离群众,衙门作风,必然脱离实际。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目的就是要培养干部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向人民群众汲取养分,提高自身的工作本领。人民的需要在基层,人民的梦想在农村,只有深入基层,投身到为老百姓的服务中去,才能真正汲取到基层的营养,才能真正做到求真务实。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只有俯下身子,走出机关大院,走进群众家门,把群众工作的办公室搬到群众家中,搬到田间地头,甘愿做那为民的“孺子牛”,到群众中去,到群众家去坐一坐,听一听他们的看法和建议,自觉把自己融入到基层这个大家庭,把群众当作“一家人”,才能了解民情民意,善解民难民困,消除官民间的那层阻碍,才能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赢得百姓的尊重,真正走进群众中去,取回从政务实的真经。
二、要拆掉“心墙”,才能心系群众。
只有脚上沾满泥土,才能拉近领导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距离。要想转变工作作风,提高群众的满意度,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都能当好人民的公仆,认真履行好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拆掉横亘在干群之间的那一堵“心墙”。要真正拆除“心墙”,必须要深入群众,耐心细致地与群众沟通交流,倾听百姓呼声,了解民间疾苦,将群众的疾苦作为勤奋工作、艰苦奋斗的动力,积极回应群众诉求,满足群众需求。必须要到生产发展的第一线去,要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要到矛盾最突出的地方去,访民情,察民意,掌握第一手资料,对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立改立行,确保整改落实到位,不断改善服务群众的环境,提高服务群众的水平,提升服务群众的效率,真正在领导干部中树立心系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的良好风气,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要动起“双手”,才能服务群众。
联系群众不能走形式、装样子,要勤动双手,付诸实实际际的行动。践行群众路线,行动最有说服力,要用事实说话,要用行动说话,行动之后才有事实。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被称为“群众家门口”的“现场直播”,干部在干,群众在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不虚、不空、不偏、不走过场,关键要把“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落实在行动上,用老百姓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行动来说话。这要求我们党员干部心里要时刻装着群众,把群众的利益放心上,在行动中要时刻突出“务实为民清廉”的总要求,,就是要多深入基层,多走街串巷,真正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忧什么。在与群众接触中主动“热情”,倾注“实情”、融入“真情”、充满“感情”,从而实实在在地体察民情,并将爱民之心付诸行动。只有动起“双手”,走向群众,同群众干在一起,苦在一起,累在一起,苦群众之艰辛,帮助群众解决生活生产难题,真正做一些让群众得实惠的实事、好事、贴心事,才能更好地联系实际,才能把“官气”剔去更好地接好“地气”,才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走好群众路线。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虑、急群众之所难、谋群众之所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