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问题(6)

摘要:爱国这个话题,既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大家对这个话题并不陌生。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国主义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框架当中理解爱国的内涵和要求?我们该如何把握爱国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今天又应该坚持什么样的爱国观?宣讲家网站邀请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宇文利针对以上问题与广大网民做深入交流。

第二个方面突出的表现,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同仇敌忾,抗御外侮。这是一种什么观念?是一种非常强烈的保家卫国的,保卫家园的一种意识。这种意识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当中,在中华民族的民族观念当中,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当中有着非常充分地体现。郭沫若先生曾经讲到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些具体的表现,他认为中华民族精神有三个重要的表现,这三个重要表现当中有一点就是反侵略性。

在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当中,维护国家的统一,反对国家的分裂,抵抗外来的侵略,维护国家的完整,这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意识,也是中华民族爱国传统的一个突出的表现。我们大家知道,中华民族这种爱国,这种观念实际上是随着政权的组织形式,随着国家体系当中掌权者、君王、诸侯与普通百姓之间的这种关系而发生的一种变化。爱国观念的变化,中间就包含了基于不同的个人、社会当中的个体与掌权者,与国家政权之间它们关系的这样一种变化。这种变化当中,中华民族的爱国观念也不断地发生变化,也不断地增添着一种新的时代内涵。

从最早的爱国思想的雏形当中,能够对自己的君王报恩的这样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观念,到后来忧国忧民,以天下的安危为己任,再到后来的维护民族的团结统一,维护国家的统一,反对外来的侵略,抵抗外来的入侵这样一些观念,再到后来爱国与政党之间的关系,爱国与社会形态之间的关系,这样一系列的善变当中,实际上就包含了中国人爱国观念这样的一种变化,在这种变化当中,实际上我们能够看到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当中的一种文化特质。

那么这种文化特质,如果加以概括,有这样三个方方面的内容。第一,爱国如家,家国一致这样一个观念。我们知道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当中,君王、诸侯和士大夫它实际上是我们所说的国和家的一种代称。所以在中国人的观念当中,国和家之间有着一种非常密切的联系,家是国的一个缩影,也是国的一个个体。国是家的一个延续,在传承了千年的中华文化当中,国与家始终密切的联系在一起。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中国人由爱家进而升华到爱国的一个选择。

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有一首歌曲,可能大家比较熟悉,这个歌曲的名字叫《国家》。这个歌曲的歌词实际上是表达了中华民族这种所谓爱国观念,家国一致这样一种情怀,也表达了这样一种家国之间的关系。在歌词当中有这样的说法,“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在世界的国,有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所以这里它表达的观念就很明显了,国和家是联系在一起的。这个观念带中华文化传统当中,在中国人这种爱国文化特质当中表现的尤其明显,这一点可以说是中华爱国观念与西方国家爱国观念之间的一个差别,也是构成我们爱国价值观的一种文化特质的第一个重要的表现,或者说是它的第一个特质。

第二个特质,仁民爱物。我们大家知道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它的精髓,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根基。在《说文解字》当中对仁这个字有一个解释,“仁,亲也。从人二”。说的是什么?仁它表达的是二人之间的一种行为,人与人之间这样一种关系。《论语颜渊》当中有一段对话。是樊迟问孔子,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也就是爱人。

我们知道除了儒家,在墨家当中也提倡一种兼爱非攻的观念。墨子认为“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南宋的朱熹说到仁的时候,他对仁的解释,说“仁之发处尽是爱”。由此可见,爱是仁最基本的内涵,它是仁的一种最基本的表现。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讲到仁的时候,它把仁爱分解为三层,一是亲情。二是仁民。三是爱物。从亲情,到仁民,再到爱物,那么仁爱的范围不断地扩大。所以中国人重视仁爱,爱国也就成了一种基于仁爱伦理的这样一种价值选择。

孟子有一段话讲的是非常精彩的,他是这么说的,“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这段话是这样一个意思,三代之所以得到天下,是因为仁,是由于仁,他们失去天系,也是由于不仁。所以一个国家的兴衰,一个国家的衰败、兴盛和存亡、灭亡的原因也是这样子,它也是和仁与不仁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天子不仁,所以他不能够保住天下。诸侯不仁,你就不能够保住国家。卿大夫不仁你就不能够保住宗庙。士人和老百姓不仁就不能够保住自身。这段话实际上也反映出来在社会的个体和掌权者,和天子、诸侯、卿大夫等等之间的关系上,因为基于仁的这样一种判断和选择,就构成了能不能保持这个国家发展兴衰,保持国家发展兴盛的一个原因。

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人所讲的爱国,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爱国,这里面有一个最基本的价值判断,这个价值判断就是基于仁,立于仁。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讲仁民爱物也是中国人爱国价值观的一个最基本的文化特质。

中国人爱国价值观的文化特质当中的第三个特点,叫致道中和。我们的文化有一个最重视的字,就是“道”这个字。道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所以我们的先祖孔子说“志于道”。“道”这个字的意思,可以用《礼记·中庸》里的一句话来解释,《中庸》当中说“率性之谓道”。性的真意,必须到了圣人的地位才能了解,达到圣人位置的时候才能了解。一般人只是略知道这个性是人人具有的一种本性。这个本性实际上是一切道德的根源,是一切智、仁、勇的总的源头。但是人人不能够自知,不自知就不能够发挥作用。因此,可贵的就是要知道。所以在儒家里所讲的这个道就是要明了本性。

责任编辑:姜波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