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轻视“调查失业率”的复杂性

切莫轻视“调查失业率”的复杂性

为何千呼万唤难出来

7月30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适时发布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数据”。消息一经发布,立即引来热烈反响。一种有相当代表性的观点是,这下好了,可以解决多年来失业率数据广受诟病的问题了。无疑,持这样的观点的人是善良的。但是,如果把调查失业率的统计和公布仅仅看成是一个信手拈来、转手可移的方法问题,则未免有点天真了。

“调查失业率”在中国官方的正式言论和报道中,是一个逐渐浮出水面的概念。此前,李克强总理至少两次公开发布过中国的调查失业率数据。一次是在2014年6月给两院院士做经济形势报告时,称3、4、5月的调查失业率分别为5.17%、5.15%、5.07%。另一次是2013年9月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署名文章《中国将给世界传递持续发展的讯息》时透露,2013年上半年的调查失业率是5%。

早在十年前,国务院就明确要求建立劳动力调查制度。但是,“调查失业率”的实际实施和发布进程,显著迟缓于初衷及阶段的要求。“调查失业率”千呼万唤难出来,足以说明此项工作的复杂性。应当看到,与“调查失业率”相比,城镇登记失业率存在着天然的缺点:一是它只统计城镇范围的居民人口,而中国具有如此巨大的农村人口和流动人口,以致城镇登记失业率既无法准确反映整个国家的失业率,也无法准确反映城镇实际居住人口的失业率;二是登记失业率只统计主动上门登记的人员,实际上有一些人他愿意就业但没有去登记,而另有一些人则已经有了工作却为了领取社会补助而去登记为失业者。同时,登记失业率的“登记结果”也会受到地方政府的人为影响。只要看一看最近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发生如此跌宕的变化(最高年增幅为最低年增幅的两倍)、而登记失业率却如此“坚强”地站稳在4%左右,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无法关闭想象的空间。

与“登记失业率”相比,“调查失业率”更能反映实际情况,与国际上多数有失业率统计的国家的做法更为合拍。而国家统计局最早建立城镇劳动力调查制度,可追溯至1996年。可以认为,20世纪末我国已经开始了“调查失业率”的统计,并掌握了一定的数据。但是直至今日,有关统计还未全面发布。其中存在的困难,一定不仅在于技术层面。有理由相信,包括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在内的各方面的平衡和慎重,是其背后更主要的原因。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