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的社会实践体现了社会公平的价值呼唤
中国梦的本质是人民梦,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在新的发展阶段具体体现在: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些实践要求,是从具体物质生活条件中产生并提出的社会公平的本质要求。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讲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多从社会发展水平、从社会大局、从全体人民的角度看待和处理这个问题。从这样的视角观察和判断,我国现阶段存在的诸多有违社会公平的现象,是完全能够通过社会发展,通过制度安排、法律规范和政策保障来加以逐步解决的。这“四从”判断标准,从具体社会实践中,进一步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的价值呼唤。
中国梦的理论创新深化了社会公平的价值认识
实现中国梦,为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考视角,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公平的价值认识。社会公平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在社会认识中思想自觉的必然结果。纵观人类历史发展,对社会公平的理解和认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马克思主义公平观区别于人类历史上其他公平思想的最根本标志,在于自觉运用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公平本质上决定于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公平作为一种上层建筑,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或价值判断,归根到底是对现实经济关系与评价主体之间关系的综合反映,终究是由一定社会的生产力所决定。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基本原理,总结中华民族复兴的经验教训,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招;主张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广泛共识、健全制度保障,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把“蛋糕”做大,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这就抓住了当代中国社会公平问题的核心,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公平价值认识的坚持和深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