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牛市“雨中”跑(上)(2)

摘要:“超日债”打破“零违约”神话;从主体违约到实质性违约,债券10年风驰电掣般的发展,令人有些晕眩和隐隐的不安。城投债、产业债冰火两重天,债券市场分化加剧是否会成为主基调?

世元金行高级研究员肖磊认为,债市遭遇的几场“雨”,对市场的预期影响显著。“大家才意识到债券市场不是一个简单的稳赚不赔的市场。”

从“09宜华债”披露核查公告;江苏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人之一公告无法按时将资金打入偿债专户;到“13华通路桥CP001”曝出到期兑付存疑;从中小企业私募债“12金泰债”本息3300万元在原定日期未偿付;再到中小企业私募债“12津天联”发行人董事长失联,公司限入经营困境和诉讼,密集的信用风险事件无疑对于市场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3

按照中诚信资讯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债市到期规模巨大,偿债压力攀升,总计有接近2.7万亿规模的信用债到期。“谁是下一个超日?”是投资者们最为关心的话题,不踩雷成了很多投资人今年的重要课题。

流变:从主体违约到实质性违约

从刚性兑付到实质违约,“11超日债”违约成为中国债券市场浓墨重彩、极具转折性的大事件。然而这场风险的爆发,却早已在1年多前就初露端倪。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早在2013年年初就曾表示,2013年很可能是出现债券实质性违约案例的“元年”,零违约现状被打破只是时间问题。彼时,钢铁、水泥等过剩行业的信用资质恶化、企业信用资质下沉、地方政府“兜底”成本增加的大讨论,就已经盛极一时,潜在的信用违约事件时有发生。

“2011年、2012年开始到现在大概有16次我们称之为主体违约”,张英杰表示,“可能债项没有违约,通过代偿,或者是兜底,或者其它的一些担保机构这种手段,最终得到了偿付”。

4

中国债券市场风雨10年,也用一组组数据不断刷新着记录:10年前,市场规模不到3万亿,现如今正在以每年20%的速度快速膨胀,体量已有30万亿之巨;10年前,交易额只有15万亿,2013年时已经攀升至265万亿;10年前,国际市场份额占比只有1%不到,现在已经接近4%。风驰电掣般行进的列车,多少让人有些晕眩和隐隐的不安。

在肖磊看来,整个中国的信用债市场发展过快。单说公司债,在美国公司债只占到整个债券的10%左右,而在中国,这个数值是25%。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