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如何维护党的统一和处理与其他左翼政党的关系
在法国社会党的发展历史中,有两个因素长期制约了社会党的发展。一是党内派系林立,各种思想背景的派别之间相互斗争。二是自从共产党分离后,社会党左边始终站着一个强大的共产党。如何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关系,这往往是社会党在不同时期的政治战略的出发点。这方面,社会党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令人灰心的教训。
统一的社会党成立之初,如何处理盖德派与饶勒斯派之间的关系是影响社会党发展空间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方面,饶勒斯通过将“阶级斗争”与“保护共和”这两种不同话语“综合”的方式防止了党的分裂。有人把这种方式称之为“对立的双重模式”,即一方面是一种进攻性的动作即强调阶级斗争,而另一方面则是防御性的姿态,强调“保卫共和”。前者容纳了革命的话语,而后者则为现实改良留下了空间。这一方式实际是为使不同的力量能够共存于一个体制中。不过,在现实斗争中,保持这两者的平衡并不容易,尤其是在一战以后,当社会党更多的日常工作集中在议会斗争和地方市政活动之时,这些工作在理论上得不到承认。为了解决这一矛盾,20世纪20年代中期,法国社会党提出了一个最低纲领,它主要是为了满足全体选民的各种期待。这一纲领并不是一个争取从内部改造资本主义的整体性纲领,而只是在一系列领域的具体政策,包括平衡预算、税制改革、国有化,以及一些社会政策的改革。但该纲领并没有考虑如何协调这一系列领域的政策,也没有提出具体的、相互兼容的干预生产、贸易和金融活动的整体措施。除了这种理论缺陷外,在对待激进党的态度、工会与社会党的关系等问题上,两种力量之间的分歧也制约了社会党的实际政策选择。
而在对待共产党问题上,虽然两者之间常常会发生冲突,但社会党依然长期把共产党视为“兄弟”,并不断寻求调和。在人民阵线以及在战后一个时期,社会党与共产党都曾有过合作关系。但意识形态的分歧、尤其是对待苏联的态度问题严重制约了两者间的关系发展。实际上,1934年后法国共产党对社会党的态度转变首先是由于共产国际的态度转变。战后,共产党崛起,一度成为国内最大党,但两党之间在一系列问题上的分歧常常导致这种合作关系的破裂。由于共产党在工人阶级中所获得的强大支持,社会党长期未能如欧洲其他国家的一些社会民主党一样,真正成为左翼政治的中心。
这种形势从60年代开始改变,尤其是在60年代中期后,在适应1962年总统直选体制过程中,密特朗积极推动左翼俱乐部的联合。1969年社会党的重组也是这一需求的反应。密特朗就任党领袖后,改变了社会党过去对待共产党的态度。他在具体推进与共产党的合作中,与过去社会党的政策不同——过去社会党在与共产党合作谈判时,首先强调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相互接受——把主要的目标不是放在意识形态上,而是放在具体的政策纲领上。他认为,意识形态上数十年分歧不是一两年就能弥合的,应该着重从共同的政策基础入手。在此思想指导下,1972年社会党与法国共产党、左翼激进党人运动一起签订了《共同施政纲领》,正式形成了“左翼联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推进政治民主权利和社会经济改革措施。而在一些有分歧的问题如欧洲共同体问题上,则用一种模糊的方式掩饰了双方的严重分歧。社会党意在利用共产党的选民基础(后者有500万选民)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从实际的效果来看,社会党也的确通过左翼联盟达到了这一目的。社会党迅速超过了共产党,成为左翼的最大力量。在1974年总统选举中,密特朗仅以0.2%败北,但他赢得了接下来的两次总统选举。
同时,密特朗也致力于将社会党重建为一个统一联合的党,一个把不同见解的社会主义者团结起来的社会党。到1974年左右,社会主义者实现了统一。当然,党内依然面临着派系斗争的问题,尤其是以米歇尔·罗卡尔为代表的党内右翼力量不断增强。密特朗通过一些手段很好地驾驭了形势。在政治策略上他采取了联合左翼和中间派共同对付右翼的政策,同时在意识形态方面采取了一种“左右开弓”的策略,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在需要的时候利用右翼联合孤立理论上的左翼,有时又站在马克思主义左翼一边,遏制威胁其领导地位的党内“修正主义”。依靠其政治灵活性和个人威望,密特朗把不同的派别联合在了一起。而从密特朗时代之后的社会党发展来看,能否处理好这种内部派系的关系往往是社会党政治上成功与否的关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