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九旬院士做报告学生睡觉”,谁该醒醒?(4)

【案例】“九旬院士做报告学生睡觉”,谁该醒醒?(4)

这些学生能考取驻京院校的研究生,的聪明智商肯定不低,但缺少的是最起码的敬畏和景仰之心。这些学生自以为21世纪的骄子,其实就是好高骛远的表现。竟然在九旬院士拄拐杖做35分钟报告会上睡觉?很多人不敢想象在如此重要且短的会竟然睡觉。避免不了社会议论、叹息或遣责,更应当引起有关院校和老师警醒与反思,只有加强教育和管理,才能让那些在会上睡觉的研究生清醒。

有人说,尊重与被尊重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这正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是双向的,尊重你周围的所有人,你才会赢得所有人的尊重,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在日常交往中,自己对待别人的态度往往决定了别人对待我们的态度。这就像一个人站在镜子前,你笑时,镜子里的人也笑;你皱眉,镜子里的人也皱眉;你对着镜子大喊大叫,镜子里的人也冲你大喊大叫。“九旬院士做报告,学生睡大觉”,睡掉了自己对别人的尊重,也睡掉了别人对他们的尊重,睡掉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还睡来了社会的遣责。所以,我们要获取他人的好感和尊重,必须学会尊重他人。尊重别人一分,也许能换来十分的回报。

院士做报告学生趴着睡觉,谁该警醒?

九旬高龄的老教授站着为新近入学的6000名研究生讲课,并坚持了35分钟,这不能不令人动容。令人尴尬的是,这些学业将成的研究生却成片趴在桌子上睡觉,实在让人不敢恭维。从某种层面上讲,92岁高龄的院士“站着”演讲,本身就树立起一座道德丰碑;相反,风华正茂的研究生能心安理得的“倒下”睡觉,这不仅仅是对“尊师重教”的不恭,更是自身道德水准低下的充分显现。而且,从另一层面讲,此事也折射出当前教育还存在一定的误区,特别是在“德”方面的缺失和对如何“育人”的舍弃。

近些年来,我们的教育只重视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过多的强调分数,从育儿院开始,就以“分数”论英雄,只要有个高分数,就是好学生,就能进大学;而轻视民族精神、社会文明的教育,忽视对学生人生观、道德观和理想的正确引导,从而导致高学历、低道德问题的发生,导致积极向上、爱国奉献精神的缺失。特别是一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更是以自我为中心,骄横放纵。

就此事而言,有人说,很多学生都不是自愿来听的,都是被拉过来听的,睡觉是无声的抵制强迫学生来听的组织者。也有人说学生听报告与人的身份无关,只与内容的精彩度有关,如果内容乏味,学生自然没有兴趣。“尽搞些形式主义的东西,这是中国教育制度的悲哀”。

说实话,看罢这一新闻和相关争议后,笔者特意从网上查找出吴老当日的讲演稿,并认真地进行了拜读。从个人感觉而言,吴老的演讲可以说是平铺直叙,基本上没有体现出“立意高远”等“高大上”的气魄;而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自己多年来工作和研究方面的心得,简洁明了;完全可以说是一种师父带徒弟般的言传身教和谆谆教侮。

客观地讲,或许演讲会的组织者有一定地考虑失当,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自愿原则。但作为学生,能坐在人民大会堂听报告,应该说是可遇不可求。而且,作为学生,无论如何,对一个92岁的老人家,认真听讲,这是对老师最起码的尊重,也是做人的基本素质。古人说:“人而无德,行之不远”。“君子忧道不忧贫”。尊重他人是父母从小就必须教育孩子的,和学历无关,只有关素养。92岁的老人,本该安度晚年,但他却坚持来讲课,而且是站着讲课。这是对台下学员的尊重,是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诠释自己的演讲的主题,更充分折射出他的师德和人格魅力。而对讲台下面的学子们来说,连坚持35分钟不睡觉这种小事都做不了,那么,谁能相信其能有大的作为、大的发展?

“德才兼备”,“做人先立德”一直为儒家所称道。确实,青少年的道德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甚至比智慧、知识和能力更重要。智慧再高,无德就会使智慧失去光芒;知识再多,无德就会使知识无法发挥作用;能力再强,无德就会使才能害人害己,甚至祸国殃民。

所以,我们决不能对“92岁院士站着演讲学生趴着睡觉”现象熟视无睹,而应该尽快走出“分数就是教育”这一误区,真正把“教书育人”放在教育的首位,努力开发学生的仁德和诚信精神,使他们从点滴做起,真正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之材。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