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好学乐学”:大兴学习之风的首要环节
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恩格斯通过对1848年以后德国理论界状况的分析,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指出:“德国人的理论兴趣,只是在工人阶级中还没有衰退,继续存在着。……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新派别,一开始就主要是面向工人阶级的,并且从工人阶级那里得到了同情,它在官方科学那里是既没有寻找也没有期望过的。德国的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4]恩格斯的这段论述清楚地告诉我们,工人阶级所具有的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兴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得以传播的前提条件,这种理论兴趣只有工人阶级那里才有,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只能面向工人阶级大众。
恩格斯在此所说的“理论兴趣”,正是大兴学习之风的重要前提和首要环节。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做到“好学乐学”,即“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兴学习之风的首要环节是大兴好学乐学之风。
要做到“好学乐学”,首先要培养乐于学习的高尚情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成为主体的“自得之感”即一种乐趣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成效的学习。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知之”是主体对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好之”是主体的志向所在;“乐之”则是主体乐于实现这种志向。只有达到这种以学习为实现自己的志向所必须的手段,为最高人生乐趣的境界,才能把学习视为自身不可或缺的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缤纷、充满诱惑的时代,面对五光十色的多彩世界,选择面很宽,但一个人的业余时间是有限的,不用高雅兴趣去占领,就会被低级趣味所占据。尤其对于掌握权力的领导干部来说,如果流连于奢华生活而随波逐流,就很容易被物欲本能所支配而走向庸俗,甚至在金钱美色的诱惑下失足。因此,对领导干部而言,能否抵制各种诱惑而静下心来专注于理论学习,并持之以恒,不能不说是一种严峻的考验。
早在中央党校2009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时,习近平同志就在讲话中指出,党内的学习风气和学习情况总的是好的,但一些党员干部和党组织的学习状况确实不容乐观。集中表现在:有些党员干部热衷应酬、忙于事务,不勤学;有些党员干部装点门面、走走形式,不真学;有些党员干部心浮气躁、浅尝辄止,不深学;有些党员干部食而不化、学用脱节,不善学。凡此种种,都是未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表现。相反,却把学习视为一种负担、一种厌倦、一种对立于生活的任务。
正是因为没有“好学乐学”的情趣,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出现了各种应付理论学习的怪现象:一些党员干部借口忙而不去参加学习培训,视校纪校规为儿戏,“花名册”上挂个名,上课点名由司机冒名顶替,论文和学习心得由秘书代笔或写作班子搞定;一些党员干部人在党校,身坐课堂,脑子里想的却是如何借同学关系拉帮结派攀交情,课堂成为“交际场”;一些党员干部借学习考察之名行吃喝玩乐之实,或利用公款互相请吃,或利用哪个学员在风景名胜区任职的便利“到此一游”,一切开销均记在接待单位名下;更有甚者,个别领导干部把党校作为接受下属“慰问”,收受下属礼品、红包的“公关场所”,学习则草草走过场。
可见,大兴好学乐学之风的前提是培养乐于学习的高尚情趣。每一名领导干部都应该把学习看做是最健康、最高尚的消费,把书籍作为良师益友,做到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在学习中培养高雅的情趣,努力达到古人所说的“至乐莫如读书”的境界。
要做到“好学乐学”,还要有开拓进取的上进心。学习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因为,人是一种文化动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引领。学习正是接受文化熏陶的必然途径。人的本质决定了学习的必要性。如高尔基所说:“每一本好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畜性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高尔基的言下之意在于,学习成就人类并实现人类进步。这是人的本性使然。圣贤由学而成,道德由学而进,才能由学而得。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学习中成长成熟的,世间没有谁能生而知之,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尤其对一名领导干部来说,道德品质的升华、政治素养的提升、执政本领的增强,更是离不开学习。如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学习不学习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本领大小也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情。”[1]6这是因为,缺乏知识、缺乏本领,就做不了工作;不懂规律、不懂门道,就做不成工作。尤其是在当今这个以变革、创新为显著特点的时代,知识的“折旧率”越来越高,如不及时更新、充电,就无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社会在不断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新问题不断涌现,新情况不断发生,尤其是面对波澜壮阔、亘古未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学习的任务更是艰巨。唯有着眼于新的实践和发展,在持之以恒的学习过程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实现新飞跃,才能与时俱进,不至于落伍。学无止境,学海无涯。我们必须虚怀若谷,永不自满。毛泽东说过:“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6]面对当前日新月异的国际国内形势,一个负责任的、谦虚的和具有自知之明的领导干部,必须常怀本领恐慌之感,恪守执政兴国、执政为民之责,努力促使自己成为勤奋好学的模范,不断用新知识、新思维来丰富自己、提升自己。
要做到“好学乐学”,归根结底要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注重人文素养的学习和养成。人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辩证过程,也是一个由意见到知识并升华为智慧的过程,这里包含着人类认识的三个不同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意见”,即未经充分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的阶段性认识成果。处于意见层次的认识成果是“以我观之”的产物,属于特定认识主体的“主观见识”,尚未取得普遍性品格,即使是某种真理性或有效性的意见,也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尚未成为共识,有待批判性地进行考察、论证、检验。第二层次是“知识”,即按客观事物的规律考察对象,通过对意见的验证所达到的真理性认识。处于知识层次的认识成果是“以物观之”的产物,克服了“私见性”,取得了普遍性品格。从意见到知识,是学习的结果,体现了学习的成效。然而,知识还不是智慧。从意见到知识并未达到人类认识的最高境界。达到智慧层次的人类认识还需密切联系人格认识客观世界,即是“以道观之”。按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先生的说法,“以道观之”,即是人类认识发展的最高阶段,体现了人类的智慧。著名哲学家冯契先生则认为,“理智并非‘干燥的光’,认识论也不能离开‘整个的人’”[7]。意思是说,整个人类认识都是离不开人格的。依据这一思想,理论学习并非仅仅是知识层次的认识成果的接受、理解和掌握,更是人格的铸就、德性的养成,化理论为德性,实现理想人格。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所谓努力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目标的最终实现应该是大兴学习之风的根本宗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8.
[5]论语·雍也.
[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5.
[7]冯契.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6-7.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