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丰清: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张丰清: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摘要:近期,习近平主席先后在多个场合对传统文化进行了集中阐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今天,具有厚重历史积淀、高远思想境界、丰富文化内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然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近期,习近平主席先后在多个场合对传统文化进行了集中阐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今天,具有厚重历史积淀、高远思想境界、丰富文化内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然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以厚重传统支撑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种对自身文化的优越性的意识与自觉。有没有文化自信,关系到一个国家有没有精神独立性。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就谈不上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自信。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亘古不竭的源泉,是建设现代文明的雄厚根基,是不断攀登人类文明高峰的厚重支撑。有了传统文化的支撑,中国人民可以一直满怀自信地走在人类文明的大道上。

反观悠悠5000年中华文明,虽历经外族入侵、治乱兴替,但却能够始终博采众长、吸收外来的文化成果,且愈发有活力,至今依然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立足于对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特质及其发展历程的回顾和梳理,我们没理由不对民族文化的内在生命力保持足够的信心。对于近代以来的中国来说,文化自信,更不能依附于舶来品,必须根植于厚重的民族文化传统。特别是当前,一些人习惯于以西方文化的标准来衡量中国文化,甚至认为中国文化面向未来已经没有内在生命力。因此,保持对中国文化的自信显得尤其重要。独特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发展道路、独特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根基,也是从容应对不同文化间交流交融交锋的底气。

习近平主席在推崇儒家文化的同时,也向外界表明了他对继承和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他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信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回首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浮沉史、近200年的坎坷史,我们党90多年的奋斗史、新中国65年的探索史、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发展史,兴衰成败、治乱交替的所有经验积累与精神积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已然成为我们从容自信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历史任务的精神能量与文化支撑。

以弘扬创新激活传统文化

当前,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道德失范现象增多;同时,伴随着中国深度融入世界,东西方文化阵地的深度融合与冲突愈发普遍化,东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交流与交锋愈发常态化。站在当下的实践要求来看,对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更需做些深入的挖掘和阐发工作,既能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重新激活传统文化,更能从中汲取宝贵的精神滋养,顺利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哪些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能为今人所用呢?诸如天人合一、内圣外王的精神境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态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价值追求,天下为公、大同之世的社会理想等,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生活经验、生存智慧,包含着中华民族最强大的精神基因。今天,构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就需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这些要素。

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如何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辩证地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就是激活传统文化,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在辩证继承的基础上,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最终,把继承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责任编辑:李妮玮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