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治理现代化与政府治理改革 (6)

政府治理现代化与政府治理改革 (6)

注释:

①张成福和唐娟较早地认识到在我国政府治理应当包括政府代表社会施政和政府及其官员履行社会契约义务这样两层含义。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唐娟:“政府治理模式变迁:理论范式和实践绩效”,《行政与法》2004年第10期,第7页。

②包国宪等人对这个主题有很好的分析。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包国宪、郎玫:“治理、政府治理概念的演变与发展”,《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1-7页;包国宪、霍春龙,“中国政府治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9期,第62-68页。

③对政府治理机制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霍春龙:“论政府治理机制的构成要素、涵义与体系”,《探索》2013年第1期,第81-84页。

④罗重谱对参与式治理做了较好的论述。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罗重谱:“‘第三条道路’与参与式政府治理模式的构建”,《党政干部学刊》2008年第3期,第24-27页。

⑤姜明安对行政程序制度有很好的论述。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姜明安:“行政的现代化与行政程序制度”,《中外法学》2008年第1期,第33-39页。

⑥对国际治理评估感兴趣的读者可参阅周红云:“国际治理评估指标体系研究述评”,《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6期,第23-36页。

⑦对国内学术界治理评估感兴趣的读者可参阅何增科:“治理评价体系的国内文献述评”,《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6期总第140期,第10-22页;俞可平:“中国治理评估框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6期,第1-9页。

⑧对这套指标的利弊得失的分析感兴趣的读者可参阅李振志:“政府治理评估中KKZ指标的编制及缺陷”,《统计与决策》2013年第3期,第28-30页。

参考文献:

[1]蒋保信.俞可平:“城管式困境”与治理现代化[J].同舟共进,2014,(1).

[2]刘用铨.政府治理与公司治理中委托代理问题比较及其启示[J].行政论坛,2007,(1);曾广录.政府治理与公司治理约束机制比较[J].理论界,2008,(7).

[3]张弘,王有强.政府治理能力与经济增长间关系的阶段性演变——基于不同收入阶段的跨国实证[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3).

[4]周端明,蔡敏.政府治理能力与转轨绩效[J].当代经济研究,2009,(4).

[5]吴喜雁.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评析及其应用[J].当代经理人,2006,(6).

[6]曾凡军.西方政府治理模式的系谱与趋向诠析[J].学术论坛,2010,(8).

[7]毛飞.绩效基础管制:一种新型政府治理工具[J].新视野,2003,(5).

[8]邓蓉敬.信息社会政府治理工具的选择与行政公开的深化[J].中国行政管理,2008(公务创新专刊).

[9][美]莱斯特·M.萨拉蒙.新政府治理与公共行为的工具: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09,(11).

[10]吴金群,耿依娜.政府的性质: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

[11]汪玉凯,杜治洲.电子政务对中美两国政府治理模式的影响[J].中国行政管理,2004,(3).

[12]臧雷振,徐湘林.国家治理结构性指标研究的兴起[J].公共行政评论,2013,(5).

[13]何增科.中国治理评价体系框架初探[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5).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