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们的“中国梦”

“国庆”们的“中国梦”

摘要:为了与共和国的这一特殊缘分,父母原准备为他取名“朱国庆”,因为同族一个孩子名字里已有“国”,这才作罢。命运没有让朱信磊取上“国庆”的名字,却让他担起了守护国民的责任。2000年从江苏警官学院侦查专业毕业后,朱信磊实现了儿时就深植于心的梦想,当上了警察。

广场舞大妈、民警、大学辅导员……生活中,这是三名互不相识的人,但国庆这个特殊的日子,把他们联系在一起。近日,半月谈记者采访不同年代生于十月一日的人,从他们的人生经历管窥六十余载峥嵘岁月,从他们的“中国梦”展望共和国的美好未来。

陶友兰:活出最美“夕阳红”

与共和国同龄,这是65岁的陶友兰最自豪的事。

1949年10月1日,陶友兰出生在安徽省淮南市大通煤矿一个普通的矿工家庭,家中姐妹四人,陶友兰是老大。由于母亲没工作,陶家祖孙三代全靠父亲一人的工资生活。尽管不富裕,但每天等父亲从矿上回来,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坐吃饭,仍是陶友兰最幸福的童年记忆。

1966年,合肥当时最大的军工企业——皖安机械厂到淮南招工,17岁的陶友兰幸运地成为文革前最后一批被招入厂的工人。

和那个年代的大部分人一样,改善家庭生活尤其是住房条件,是陶友兰最大的愿望。1970年,厂里给刚结婚的陶友兰分了一间平房。尽管这间被旁人戏称为“西伯利亚”的房子又偏又破,但陶友兰十分满足,毕竟有了自己的家。此后的二十年里,陶友兰和丈夫拖家带口搬过七八次家,住过潮湿漏雨的大教室,也挤过烧饭转不开身的筒子楼。

1997年12月18日,陶友兰说这是她永远都不会忘记的日子。离退休还有一年的她终于如愿以偿搬进了厂里新盖的楼房。多年过去,这套两室一厅的房子已经有些拥挤和陈旧,孩子们想让她搬家,可陶友兰说:“比比当年的‘西伯利亚’、筒子楼,这房子不知要好多少倍。不搬了,知足了。”

退休后,陶友兰最常去的地方是蜀山区丁香社区的青春健康俱乐部。“我就是传说中的‘广场舞大妈’,不过不像报道中的一些人那样,不影响别人是我们的基本原则。”陶友兰笑着说,为了编舞,她特意跟外孙女学习上网、打字、下载视频和格式转换,“这不,最近刚学了时下最火的《小苹果》,我要把一些动作改成适合我们老年人的,教给老姐妹们”。

由于社区里跟着她学跳广场舞的人越来越多,陶友兰最近一直在跟社区沟通,希望能给广场舞队安排一个更大的场地,再请一个专业的老师。

“以前求温饱,现在讲幸福感。”陶友兰告诉记者,65年的风风雨雨,她亲眼见证了共和国的成长,切实感受到国家的日益强大,对于现在的生活她很满足。“我的‘中国梦’很简单,就是国家继续发展进步,老百姓的日子继续不断改善,我们老年人,要活出最美的‘夕阳红’。”陶友兰说。(记者 刘美子)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