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内外原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社会存在。党员干部理想信念问题在社会现实和实际行为上的表现是有关思想认识的反映,而党员干部理想信念问题在思想认识上的表现又是对历史变革、社会环境、党建状况、党性修养、思想基础等主客观条件的综合反映,在党员干部身上,当负能量压过正能量,就容易出理想信念问题。
第一,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受到国际国内的四大考验。经不住这些考验就出问题。一是执政建设的考验。党的根本地位由在野变为执政是一个重大转变,在野时艰险的客观环境要求党必须时刻坚守理想信念、始终与人民生死相依,而执政后党有了相对宽松安定的环境和相对宽裕的资源条件,使那些受到立党为私、执政为己的封建主义文化和资本主义思想影响的党员干部,有了淡忘远大理想、疏远群众甚至侵犯群众利益的可能,所以党执政后的最大考验就是会不会丧失人民性、会不会坚守崇高理想,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背叛信仰。党的主要任务由领导革命夺取政权变为领导建设巩固政权也是一个重大转变,随着建设成就的积累,会不会丧失革命进取精神和自我革新能力,变得自满守成起来,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因此,党的地位、任务的转变,使党面临的考验,不仅在于善于不善于提高执政能力、转变领导方式,而且带有根本性、致命性的是能不能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党不变质、国不变色。二是改革开放的考验。改革开放就是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制度基础上革故鼎新,使社会主义制度由传统体制为载体逐渐转变为现代体制为载体,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但也可能影响乃至动摇一部分党员干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信心,误以为不是坚持而是逐渐改掉社会主义,这就既有可能使人从右的立场怀疑和否定整个社会主义的制度和历史,又有可能使人从“左”的立场怀疑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发生理想信念危机问题。例如,根据生产力的实际水平和发展要求调整生产关系,形成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由此必然造成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组织形式和就业方式、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日益多样化、多元化,党员干部身处其中,不能不时常面临何去何从的选择和考验,有的坚定不移、与时俱进,也有的受到较多负面影响、甚至遭到刻意拉拢腐蚀而动摇和背叛,还有的因对社会不公和丑恶现象坚持斗争而屡遭打击排挤,或因种种社会不公导致自己长期生活窘迫,而逐渐悲观失望。改革开放对党的考验,不仅在于有没有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勇气和智慧,还在于能不能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既不走老路,更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使广大党员干部心明眼亮不迷路,防止动摇立国之本,防止发生和平演变。三是市场经济的考验。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是,通过交换实现主体利益最大化,以此最大限度调动各类主体积极性,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这种行为导向和价值取向,既可以激发人们的民主、平等、自由、效率意识和自强、法治、创新精神,但超出一定区间,也容易滋生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行为,在国家调控、规范和引导不力,党不管党、治党不严以及党员干部放松党性修养的情况下,会使党员干部应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变形,应有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受到冲击,不但驾驭不了市场经济,反而被市场经济所驾驭、所困扰、所误导。市场经济对党的考验,不仅在于善于不善于不断完善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还在于能不能实现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和示范带头作用,有力引领市场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四是外部环境的考验。在中国和外部世界越来越联成一体的趋势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涨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危机,以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低落和资本主义的稳定发展,都会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发生或正向推动或逆向冲击的影响。以苏东剧变为标志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低落,和以美国称霸为代表的世界资本主义在二战后的长期稳定发展,加上国际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中国长期推行“西化”、“分化”战略,使一些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怀疑,对社会主义经过长期发展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信念发生了动摇,乃至羡慕和向往资本主义。外部环境对党的考验,既包括善于不善于面对全球化的发展态势趋利避害,尽快发展壮大自己,也包括能否顶住世界社会主义的挫折和资本主义的扩张对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冲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第二,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还受到党内党外的三种影响。对其消极作用没有清醒意识和有效应对同样会出问题。一是党外思潮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基础上,利益主体、阶层结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呈现多样化、多元化态势,由此形成的社会思潮复杂多变、相互激荡,除了我们党引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思潮,还有新左派思潮、老左派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新儒家思潮、民族主义思潮、生态主义思潮、宗教思潮、虚无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普世价值思潮、宪政思潮等等。党员干部如果缺乏主见和定力、缺乏敏锐性和鉴别力,就会“乱花渐欲迷人眼”,被这些具有相当传播力的社会思潮所迷惑,发生理想信念上的迷茫、动摇乃至背叛、偏移。二是党不管党的影响。有的曲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以经济建设工作淡化、否定、代替思想政治工作,认为前者是真干,是硬任务,后者是“假大空”,是软任务。有的曲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乱用“更新”、“开放”、“灵活”、“务实”、“创新”、“和谐”一套话语轻视、压制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监督管理工作,造成不利于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舆论氛围。有的曲解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干部队伍建设方针,在选人用人上片面追求低龄化,重视专业知识而忽视思想品德,将一些思想政治素质不高、理想信念淡漠而脑子“活络”、会“来事”、有“本事”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只用不管甚至“带病提拔”,造成误导。尽管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党的建设,但这些片面认识导致某些党不管党的怪现象,不少党委书记“一手硬、一手软”,热衷于搞规划、跑项目、抓招商、揽人才,而对党员干部的思想状况和思想工作基本上不管不问,致使党员干部中存在的理想信念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三是治党不严的影响。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严格的教育监督管理是保持党员干部队伍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先进和纯洁的关键,是坚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保证,但在实际的党内生活中不同范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治党不严格、不给力的现象。有的只顾制度建党而淡忘了思想建党,忽视了种种制度规定是要由思想自觉的人去执行的,结果是大量制度规定无法严格执行而形同虚设。有的误解“两个先锋队”的思想,发展党员时把关不严,让一些只看重党的执政地位而并不真正了解党、信仰党的人混入党内,加重了党内思想不纯、组织不纯的情况。有的曲解“执政能力”的思想内涵,在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中重视业务素质、专业技能、知识拓展而忽视政治理论、理想信念、道德品行,对后者不用心思、不下功夫,常常流于形式、点到为止。有的曲解“正面教育为主”的方针,党内教育内容陈旧空泛,缺乏现实针对性,缺乏批评性和战斗力,造成的效果是,正面教育越来越没有人信,因为它回答不了现实的思想问题,而错误观点则会越来越蔓延,因为人们看不到它错在哪里[5]。有的曲解“促进党内和谐”的要求,造成党内生活中缺乏积极的思想斗争,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闲置不用,自由主义、好人主义盛行,党员干部思想行为上的问题越积越多也不敢治,一些长期不起先锋模范作用甚至严重违纪违法的党员干部也得不到及时处置。
第三,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受到自身党性修养的两方面制约。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不是孤立的、悬浮的,而是需要全面的党性修养来支撑,需要深厚的理论素养、忠诚的政治品质、严格的组织观念、高尚的为民情怀、正直的道德人品、持续的实践磨砺等等来加固,才会坚实。但是,不少党员干部心为物役,欠缺修心养性的功夫,精神处于被动状态;或者只以一般的人性修养(“做人”)代替特定的党性修养(“知党、信党,爱党、忧党,为党、兴党”),放松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自我改造和提升,造成共产党人应有的精气神不足,在外部的种种严峻考验面前败下阵来、种种不利影响当中困惑迷茫。党员干部党性修养不足,是产生理想信念问题的主观的、内在的、关键的因素,是内因。一是理论修养方面的制约。有的不能真学真懂,而是浅尝辄止、装潢门面,甚至轻视、忽视、蔑视理论学习,对党的理论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懂不解。有的不能真信真用,虽对党的理论有所了解,但只是当作知识、当作谋生工具去掌握,并不准备当成行动指南去辨明方向、指导工作。这样的理论学习无法深刻领会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光明前景,无助于坚定理想信念、探寻正确方向、打开工作局面。这样的理论学习,无法给自己打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不知道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有什么不同,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有什么区别,共产党的党员干部与普通群众、他党成员相比有什么特别党性,往往抵挡不住各种错误思想观点的攻击或诱惑而发生精神家园的失守。这样的理论学习常常造成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表面理解、片面理解甚至反面理解,种种曲解、误解、不解就会在实际工作中带来失误和损失,引起群众不满,挫伤为理想信念而奋斗的信心,陷入恶性循环的困境。二是实践养成方面的制约。有的在组织生活中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脱离半脱离党组织的教育监督管理,得不到党内文化的经常熏陶和党内生活的充分磨砺,不利于在相互启发、相互帮助、相互批评中锤炼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有的在实际工作中犯实用主义、事务主义,不去抬头看路,只是埋头走路,走到哪算哪,失去方向感、意义感,或者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不同程度地脱离实际、脱离基层、脱离群众,缺乏在实践中依靠群众不断取得实现理想信念的一个个实际进步而产生的成就感和快乐体验,不利于汲取实践的力量、群众的力量来锤炼理想信念。这些脱离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实践,必然成为盲目的实践,成为与共产党人理想信念没什么关系的实践,因而容易使党员干部逐渐模糊自己应有的理想信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