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城镇化并不意味着乡村的消失(2)

甘肃:城镇化并不意味着乡村的消失(2)

摘要:作为乡村文化重要载体的民间艺术、民俗活动、传统节日,却因为城镇化的“突飞猛进”渐成式微;作为乡村几代人共同母校的小村学,却因为教学资源向城镇的过度集中逐渐消失;作为乡村胎记的传统技艺甚至传统作物,却因为过于势利的“支柱产业”而日益没落。

在更多的地方,都是“拆”字打头,“假”字殿后。先是见“旧的”就拆,熟悉的老房子拆了,熟悉的老院子拆了,熟悉的老街道也拆了。然后造一些“新的”来恢复,盖个仿古的房子,建个仿古的院子,修条仿古的街道。这是建设还是破坏,是“建设性破坏”还是“破坏性建设”?故乡都成“赝品”了,哪里还有乡愁呢?

我们一直说“礼失求诸野”,但是,作为乡村文化重要载体的民间艺术、民俗活动、传统节日,却因为城镇化的“突飞猛进”渐成式微;作为乡村几代人共同母校的小村学,却因为教学资源向城镇的过度集中逐渐消失;作为乡村胎记的传统技艺甚至传统作物,却因为过于势利的“支柱产业”而日益没落。一个在城里工作了二三十年的人回到家乡,不见了山脚下的那所小学校,不见了逢年过节时人头攒动的庙会,他还会有乡愁吗?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不要说一个人时隔几十年告老还乡,就是年青一代出去打工两三年回到家乡,也可能会因此而感到失落。

所以,更多的农民工都有这样的体会:出去打工时,感到“离家有多远,乡情就有多深”;打工归来时,又感到“城是进不去的城,乡也是回不去的乡”。 

从“乡愁”出发,重新审视乡村的价值和定位,已成为新型城镇化必须直面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首先应该想到“保存”什么,而不是“删除”什么;首先应该想到“传承”什么,而不是“破除”什么。

责任编辑:刘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