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矿工"李传代

30年捡拾3千公斤零件 "斤斤计较"带出骨干能手

摘要:今年55岁的矿工李传代30多年如一日坚持在井下随手捡拾遗漏的小零件,加起来差不多3000公斤。1000多台井下开关更换的螺丝、垫圈都是他和工友们捡拾上来的,为矿上节约了大笔开支。一个螺丝、一个垫圈、一个铆钉微不足道、价值有限,但看似不起眼的小零件,日积月累的浪费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看似“斤斤计较”的节俭,坚持三十多年也能形成良好的效益。李传代“斤斤计较”的作风更带出了一大批骨干能手,2014年8月,他荣登“中国好人榜”。

今年55岁的淮矿集团杨庄矿的矿工李传代,三十多年如一日坚持在井下随手捡拾遗漏的小零件。他勤劳节俭的事迹在广大矿区中受到普遍颂扬,他身上闪光着中华民族克勤克俭的优良品德。据不完全统计,30多年来,李传代捡拾的设备上的小零件近三千公斤,1000多台井下开关更换的螺丝、垫圈都是李传代和工友们用工具包捡拾上来的。 

“井下小件回收站”回收的零件。资料图片

1.30多年坚持捡拾近3千公斤零件 模范"婆婆嘴"影响一生

“李师傅,您的工具包咋比我的重呢,有什么好宝贝吗? ”2014年7月28日早班升井途中,刚分配到淮北矿业集团杨庄矿保运二区的技校生卢东东,提着师傅李传代的工具包好奇地问。随同李师傅一道上井的老工人武云飞哈哈大笑:“李师傅包内‘宝贝’多着呢,有下井捡拾的螺丝、弹簧垫圈、胶皮圈……”

在杨庄矿保运二区,那些在井下遗漏的、废弃的小零件,都被职工当“宝贝”一样捡拾起来装在工具包里,这个节俭的好习惯好传统,在杨庄矿保运二区已经有了30多年的历史。

三十多年的坚持,捡拾、回收近三千公斤的生产零件,李传代及其工友用行动传承着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践行着爱岗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我在工作期间和工友捡拾、回收零件的量比较大,但不代表是我们开的头,我也是受到了其他人的影响。”李传代说。 

1981年进入杨庄矿综采二区工作,当时年仅20岁,李传代和许多毛头小伙子一样,他在工作上也不太注意细节。“不能说是刻意浪费,但大伙有时会将拆下来的旧零件随手丢弃,没有注意是否可以回收利用。”李传代说。当时,担任该区党支部书记的是全国劳动模范马典周,是全区有名的“婆婆嘴”,一有时间就会反复教育工友学会勤俭节约,不能有丝毫的浪费。 

李传代在回收遗漏零件。资料图片由淮北文明网提供

1981年3月的一天,李传代在井下拆除综采转载机时,将一颗有问题的螺丝随手扔掉,碰巧被马典周发现了。马典周捡起被李传代扔掉的螺丝,语重心长的对他说:“小李,你可知道这一颗螺丝值多少钱?是你一个月的工资啊,我们不能随便浪费,国家现在还很穷,大型机组主要靠外国进口,每个零部件都十分昂贵我们要珍惜每一个零部件,能修复、复用的绝不能浪费。 ”听到马典周的话,看着他手中小小的螺丝,李传代内心受到巨大的震撼。“当时我一个月的工资是五十块钱,那个螺丝大概是三十多块钱,对比之下,我切实感受到了浪费的可怕。”李传代说。在对李传代进行教育之后,马典周将螺丝交给李传代,让他带到井上交给供应科保管。这件事情给李传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定一改以往大手大脚的工作作风,学习马典周勤俭节约的精神,主动捡拾、回收遗漏零件、旧零件。

从那以后,李传代用来装饭盒、水杯的背包成了名副其实的“零件包”。每次下井工作时,李传代总会留意一路上有没有散落的零件,在安装和维修设备时,他也总是将能够继续使用的旧零件带回井上上交,或留着备用。渐渐的,李传代的行为被工友们发现了,一些人对他的行为表示赞同,甚至开始学习他的做法,自发捡拾、回收零件的工人越来越多。

李传代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工友们。资料图片由淮北文明网提供

责任编辑:李妮玮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