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新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传统“风俗”论(3)

孔新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传统“风俗”论(3)

摘要:近年来,尤其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致力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令华夏儿女倍感鼓舞的是,党和国家体认到: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

另外,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风俗”往往具有较为鲜明的“地方性”特点,但国家先天具有一种“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汉书》)的“齐同风俗”之冲动。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倘不深入民众的大层中,于他们的风俗习惯,加以研究,解剖,分别好坏,立存废的标准,而于存于废,都慎选施行的方法,则无论怎样的改革,都将为习惯的岩石所压碎,或者只在表面上浮游一些时。”(《习惯与改革》)在此,《淮南鸿烈》的《齐俗》篇颇具借鉴意义。该篇依循《庄子》“维齐非齐”之说,强调“以道论者,总而齐之”,以大道一体为主轴,以“体道返性”为目标,以感化方法和柔性方式去“循理行宜”“体情制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大德”,当我们试图将其推行广布、以之敦风化俗之时,理应“以百姓心为心”,应当“加强社会思潮动态分析,强化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正面引导,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应当“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3、如何敦风化俗?

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系辞上》),无道不成器,无器亦无道,二者相互依存,不离不弃。中华传统“风俗”的落地生根,妙就妙在认识到“百姓日用即道”(王艮:《王心斋先生遗集》),妙就妙在践行了“融入”二字。亦即“亦风亦俗”,高度重视习焉不察、润物无声的“百姓人伦日用”,着力使良风经由美俗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涵化人们的思维言行习惯。大德高义,终须落实到百姓日用、民间生活之中。先贤们体认到:“夫礼之初,始于饮食。”(《礼记·礼运》);“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礼记·乐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库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汉书·董仲舒传》);“人之性无邪,久湛于俗则易。易而忘本,合于若性”;“故高不可及者,不可以为人量;行不可逮者,不可以为国俗”(《淮南鸿烈·齐俗》);“故先王之教也,因其所喜以劝善,因其所恶以禁奸。”(《淮南鸿烈·泰族训》)。

习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近期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一系列部署,准确地把握到应“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坚持接地气、贴民心,坚持常态化、长期抓,以积土成山的精神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任务落实到基层”“建设网上传播阵地”“注重把相关要求上升为具体法律规定”“开展涵养实践活动”“重视民族传统节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开展移风易俗,创新民俗文化样式,形成与历史文化传统相承接、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新民俗”;“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风气”“使礼节礼仪成为培育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方式”“实现治理效能与道德提升相互促进,形成好人好报、恩将德报的正向效应”以及注重传承“家风”与旌表“乡贤”以“树之风声”,等等。上述举措莫不根植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体大思精的“风俗”传统,必将发挥预期的成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必将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强我国本、德化风行。

责任编辑:李妮玮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