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治在社会发展中也有一个漫长的阶段,人治我想我们用现在的语言表述,可以表述为依权治国,就是君王、帝王的意志成为国家治理的最高的原则和最高的意志,人的偏好、人的个性、人的这种价值观可以成为治理的基本因素,甚至君王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影响大臣或者百姓的生死存亡,这是人治阶段。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现代化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法治,依法治国,法治成为国家治理的基本依据,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强调过,为什么我们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就是说我们的国家治理不能因为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能因为领导人注意力的转移而转移,所以我们要强调法治。特别是我们人治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掌握权力的人,一个是认识上出现问题,认识有偏差的情况下,容易出错,一个就是在掌握权力的人,在对待利益的问题上私欲、私利成了主导因素的情况下,也会在权力的运用上产生很大的问题。所以比较神治、人治,法治是更为基本、更为可靠的社会治理的方式。这是一个特征,从神治、人治到法治。
再有,从法制到法治,我们说必须要有书面的东西,这两个治(制)有什么区别呢?我们讲人类社会历史,法是和人类社会历史,特别是文明史相伴随的,法起源于人类社会、社群、社团的组织群体的规则,是习惯法的前身,即使在原始部落,虽然酋长可以有决策权,但是酋长的决策也要遵循原始部落的一些规则,包括酋长的产生、酋长的继承,都是要遵循一些规则的,实际上这都是法的起源、法的规则。
在古代社会到近代社会也是有法的,我们知道,古罗马很早就有了法律,秦朝秦律,在战国七国争雄的时候就已经推崇法律、推崇法家,秦朝统一以后就把秦国的法律推广为秦律,也有法律。近代拿破仑在18世纪末、特别是19世纪初主持编制了“拿破仑法典”,也叫“民法典”,也是属于近代社会法治的一个重要的成果。但是我们为什么把它叫做“制度”的“制”呢?有法制不等于有治理的“治”,因为这就涉及到人治跟法治的关系问题,涉及到权力与法律的关系问题。所以我们讲,社会发展的一个进程就是要从法制到法治,法治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任何人和组织群体都不能够超越宪法和法律。再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我们讲法治精神、法治文化,这是精髓性的东西。
再有,法治历程就是从资本主义法治到社会主义法治。可以说资本主义是依靠发展市场经济起家的,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法治精神,可以说在资本主义推行法治方面也有很多比较成型、比较成熟的这样一个发展的过程。我们都看讲了马丁·路德金,是美国60年代民权运动的领袖,他组织了一次著名的“向华盛顿进军”,在林肯纪念堂前发表了一个重要演讲《I have a dream》,他在这个演讲中就是向美国政府要求兑现一张支票,兑现美国建国之初那些开国者们创立的、拟定的美国宪法“人生而平等”的权利,美国宪法把“人生而平等”作为宪法的基本原则,美国宪法到上世纪60年代已经将近200年了,有色人种、特别是黑人没有享受到这个国家宪法所赋予美国黑人应有的平等权利,所以要求兑现美国宪法的这张支票。所以正因为这次“向华盛顿进军”,这次著名的民权运动,推动了1964年约翰逊政府签署通过的“民权法案”,这就是资本主义法治。
我们社会主义法治应该是在人类法治成果、人类法治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更反映社会发展进步趋势的,更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需求的,更符合各民族的民族文化传统特色的这样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在法治的进程中也是经过了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可以说我们在座的基本上都是改革开放以来成长起来的一代,改革开放以来对我们世界观、价值观、价值理念的塑造是深刻的,其中一个重要的价值理念的塑造就是法治理念的塑造,可以说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就开始了建立社会主义法治这样一种努力,我们50年代初就制定了第一部宪法。同时我们在法治的道路上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典型的教训就是文化大革命。民主法治受到破坏,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基本权利的保障都没有一种确定性,都没有一种安全感。
所以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我们党吸取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遭到破坏的这样一种沉痛的教训,所以从三中全会开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步伐,开始加快,开始更加坚实。所以从80年代初,我们北京市的老领导彭真就主持开始了立法过程,完善制定各种法律。经过这30多年的努力,我们到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所以正因为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十五大,就是1997年召开的十五大,我们党提出了依法治国,也就是说十五大到现在一共17年的时间,到了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就是说把依法治国这样一个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把它的广泛性和深入性继续向前推进。
再一个,从建设法治国家到建设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我们刚才讲了,十五大提出依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到了十八届四中全会,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基础上把他进一步拓展,就是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把建设法治体系和建设法治国家同时作为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提了出来。
刚才我们做了一个简要的回顾,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这样一个若干阶段,从我们党建国以来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样一个认识过程,来看法治的基础作用。
下面我们想讲一下法治的功能。我们强调法治,就说明法治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在社会运行中具有基础性的、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我们强调法治,强调社会主义法治,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当前的意义何在?这个意义实际上可以从很多方面讲,从基础性的东西讲起,我们现在主要从我们当前来看。当前来看就是,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在我国当前这样一种深刻的变革面前,既要让社会充满生机活力,又要让社会井然有序,这是我们要实现的一个目标。
我们讲法有什么功能?法治一个功能就是规定了社会各种资源、各种要素的活动空间,什么是你可以做的,什么是你不可以做的,这就是通过法治来提供激励。这样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对改革的一些成果用法的方式给予固定,比如说我们讲过去我们公有制单一经济成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非公有制经济成长起来了,非公有制经济成长起来了,对非公有制经济成长起来他的资产、财产的权利,对这些人他在国家中的定位,就要有一个法律的保障,这样才能使大家安心,才能使他们对国家的发展、对未来的前景有预期。所以我们通过修改完善法律的方式,正式承认了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家经济制度中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可以用法治、法律提供空间。
同时,各种社会要素就能够争先恐后、生机勃勃的争取自己的权益,各个阶层的群众来争取自己的幸福生活。我们知道,我们在这样一种变革面前,还要给人们的活动设定一定的边界、要建立一定的规则,否则的话我们看,改革开放以来,很多社会经济、社会生活中,属于违法牟利、犯罪牟利这样一些行为产生了,在有些领域达到了很严重的程度。这样我怎么让社会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确立一个秩序?让人们按照规则来牟利?按照规则来争取自己的幸福生活?也要依靠法治的力量。如果没有法律的边界,没有给人们错与对、罪与非罪之间的一个边界,就会出现很多混乱无序的现象。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了莎士比亚的诗,“如果有了百分之百的利润会怎么样,有了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可以冒杀头的危险”,就是说冲破法律的这种冲动是现实存在的,怎么样我们才能够把法治之网织得密一些,法治之网更坚固一些,让人们不敢突破、也不能够突破?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在社会变革面前,如何使我们社会既迅速发展,同时又能够保持秩序,我想这就是当前我们推进依法治国一个重要的目的要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