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价值的迷失
论及大学的现代功能和走向,我们不能不看到,大学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也在不断地释放其能量,推动着社会发展列车风驰电掣地前进。也许是提速太快,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这种令人欢欣鼓舞的过程中,一些价值理念需要引起我们深刻反省。我们不愿意看到但却实实在在发生着的现象令人担忧。
大学校园中重器轻道的现象令人忧虑。所谓重器轻道是指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关注实用、市场、技能等显性要素,忽视基础性的、能够全方位提升自身素质和文化内涵的知识。走进大学校园,我们往往会发现,到处贴的是成功人士经验谈,如何才能获取市场需要的技能以及现代白领礼仪等实用性技能性训练,而那些诸如哲学、历史的讲座海报则凤毛麟角,即使有也被挤压到不引人注目的小教室。当然,我们强调大学所学知识需要与社会需求相对接,这是可以理解而且是必须的,但若将大学功能理解成生活就业技能培训的场所,完全迁就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大学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大意愿就可能失去。
工具化、程式化、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方式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尽管我们在教学形式上不断地进行创新探索,但从总体的教学体制和人才评价体系中,学生的视角和话语权是微不足道的。如我们评议一个好老师,就在于他如何竭尽全力将其知识体系整体地最大化地传授给学生,且不说知识爆炸时代的知识更新节奏加快,更要指出的是,知识的获取是在质疑和对话中完成的,离开学生的视角和表达,我们的知识传授体系是不完整的。给学生一个批判的眼光、一个勇于超越的心灵,胜过给他无数的固定的知识体系。还有我们对学生的考核从来是标准化的,这看似权威公正,但却是对人类成长特性的忽视,更是对学生能力素质特性的漠视。一个青年,当他特有的激情、创造和追求因为不符合既定的客观标准而屡屡受到冷落时,则对青年完全人格的培育会产生重大影响。
青年学生超越良知底线的事时有发生。个别学生为一己私利,为了尽快获得荣誉,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西安音乐学院学生驾车肇事杀人案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都逼迫我们反思。为什么一个青春少年竟然瞬间会变成冷血杀手。当然,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有社会大环境的原因,也有个人家庭和生活背景的关系,还有个性形成的关系,但不能不看到大学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价值教育的缺失。鼓励学生成功、成才是必须的,但同样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投入更多具体举措的是,如何培养学生成人,一个大写的人格全面的人。只有做到这一点,他的一切成果才有意义,否则,他们给社会带来的只能是负能量,给社会带来消极的价值。
教师评价体制尚未完全形成。从总体上来说,教师重科研轻人才培养的趋向没有根本转变。即使投入教学,教师考虑更多的是专业知识性传授,而对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特别是青年学生完全人格的塑造关注还不够。因为从评价指标上来说,科研成果多往往能够得到更多回报,可谓名利双收,而人才培养是一个短期很难看到效益的工程,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出有坚守、有理想、有创造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才,首先需要我们的导师是一个有操守、眼界高远、有人格魅力的人,这对老师的职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格培育: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一位学者说过,人与人之间比到最后的不是财富、地位、美貌,而是人格。确实,放到更大的比较空间,我们可以说,人格不仅是一个人在世界上安身立命的核心竞争力,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核心竞争力。培育一代代目光远大、爱国爱民、敬业乐群、求真创新的完全人格公民,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和根本价值所在。
所谓人格,我们一般从两个层面上来理解:一个是从政治社会层面上,主要是指一个人的道德操守、社会责任及知识能力的综合体。另一个是从心理学层面,主要是指一个人的知、情、意等综合性格系统,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的。
一生致力于人格研究的荣格教授指出,人格,作为我们整个生命的最完善的体现,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理想。但这种不可实现性并不能推翻这种理想,因为理想从来都只是路标,而不是目标本身。荣格的这一论断,充分说明人格的理想价值,一个人没有人格,就没有未来,就只是行尸走肉。一个国家没有集体人格尊严,就不可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走得更远更高。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思考的是,不可能把人格培育的任务一劳永逸地完成,永远将理想人格作为我们前行的路标,特别是当我们行到十字路口,走到悬崖峭壁时,多看看路标,我们才能走到人间正道上。当然,理想和现实从来就不是对立的,有理想的灯塔照耀,现实之路一定会充满光明的。一个人有内心人格理想的引领,他一定也会向着健全人格的目标迈进。
为什么说人格培育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这是由人格的作用决定的。
历史发展浩浩荡荡,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是在比较选择中确认自己的行为方式的。特别是在社会和个人的十字路口,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多重的假设和选项,而只有在教育实践中锻造出健全优秀人格的人,才会超越一时一地的得失,站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制高点,做出合理而伟大的选择,并启迪着民众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行。我们说优秀人格的价值,就是能够在高远处、在困难处引领推动社会进步,这样的引领和推动力,应当成为我们大学所追求的根本价值。1918年,毛泽东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做了一名图书协理员,北京大学深厚的学术氛围,关注天下大事、积极向上的精神气质,深深影响和感染着这位年轻人,确立了他为中国独立、人类解放的宏伟人生目标,正是在这期间,他开始接触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了《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名著,由此他开始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迅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