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王勇:宪法与依宪治国(3)

认识四:关于宪法的产生和发展问题

第一,宪法的产生源于法治理念的产生。

宪法并不是人类社会之初就有的,它可以说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发明,他具有约束公权力和保障人权的特性,那么首先它先是由这么一种价值理念上的诞生,然后逐渐才形成了宪法方面制定,形成文本。实际上对于这种约束公权力、保障人权的特性,在古希腊时候就开始有所萌芽,比如说当时有一个五百人的议事会。我们知道在英国1215年有一个大宪章,这个大宪章实际上是当时的贵族和国王他们相互妥协的产物,其当中很多的内容是约束国王的权力,所以这里面这个大宪章就带有一种约束权力的属性,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宪法当中的精神价值。

那么近代的出现主要是从17世纪开始的,比如说仍然是英国在1679年国会通过了《权利法案》,实际上是对权利的一种保障。再举一个宪法属性的文献,美国制订了人类史上的第一部成文宪法,在1776年独立战争以后开始制订了他们的第一部宪法,这是人类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那么这种宪法的理念我们要继续挖掘它,实际上我们刚才说了宪法它规定了法治原则,那么从法治的角度来说,那么什么是法治呢?亚里士多德在2000多年前说过一句话,法治是什么呢?就是人人守法,而遵守的法律又必须是良法,所以这里面就蕴含了法治的内涵。那么到15到18世纪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知道出现了很多的学说,这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基础,同时它还是法治理念的重要基础。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我们对法治又赋予更深的内涵,我们都是在共同的完善这人类文明的重要的发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宪法。

那么我们刚才谈到的这种宪法的产生源于这些法治理念的产生,从而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现代公共权力来源于人民,人民是法律的制定主体,要依法规范公权力的行使,就必须纳入法治的轨道。

第二,我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19世纪末的时候宪法理论开始传入我们国家,1839年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一本书叫做《四洲志》,在当时这本书当中开始介绍了英国议会制度。那么对于宪法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是开始于当时的大学者梁启超,我们知道他写了两本重要的宪法方面的书,一个是《立宪法论》,第二个是《各国宪法异同论》,开启了宪法学的研究。那么随后在清末进行清末立宪运动,那么在1908年到1949年我们新中国建立之前的这41年间,在中国大地上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宪法性文件,比如说《钦定宪法大纲》、《十九信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等,但没有深刻意识到宪法是来约束公权力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这个重要价值。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刚开始我们并没有制定宪法,但是有一个宪法性的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1954年,我们制定出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我们简称为五四宪法,这部宪法是比较完善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又有了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实际上是对五四宪法的一种修改,也都不完善。

1982年,我们制订了现行宪法,是在12月4日正式颁布实施的,所以我们定12月4日为国家宪法日。这部宪法充满了现代的宪法价值和理念。当然随后我们还经过几次修订和完善,那么这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宪法。宪法的发展当中离不开对法法治理念历史的发展,对法治这个问题我们刚开始也并没有切实的认清它的本质含义——约束公权力,我们以前更多的是依政策办事,所以在1984年的时候彭真同志说,“要从依靠政策办事,逐步过渡到不仅依靠政策,要建立、健全法制,依法办事”。

1993年,对现行宪法做了一次重要的修改。在经济制度上决定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这是一个重大的修改。我们知道在1993年的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出依法行政。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重要目标。

法治的提出在近二三十年得到了普遍性的认可,并且我们认识开展比较到位,一直到现在的四中全会的召开。四中全会《决定》的内容都非常符合宪法精神,符合法治理念。那么这是我们讲的第一个问题,对宪法的几个认识。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