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韩大元:树立宪法权威,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2)

(二)《决定》的基本目标、原则与价值目标

《决定》的基本目标、基本原则和价值发展方向是非常清楚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个人对它的一个解读是这样的,法治国家最核心的是完善的法律体系、严格的执法以及法律的全面实施。如果没有这样的法律实施过程不能称之为法治国家。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社会主义”作为定语,这样就把西方的法治国家和社会主义中国的法治国家分开来。

《决定》当中为什么提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以前提“法律体系”,现在变为了“法治体系”,一个字的变化,但是内涵丰富。中国法治目前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立法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们已经有了243件全国人大和常务委员会通过的法律,有750多件行政法规,还有800多件地方性法规,还有几万个政府规章、部门规章,就是说从数量上看,虽然不是很完备,但是国家生活所需要的基本领域里都有了法律,而且我们已经宣布这个法律体系形成或者基本形成。但是中国法治建设最大的问题和民众最不满意的就是,已有的法律得不到有效地实施,法律缺乏实施和生命力。怎样让已经制定的法律真正得到实施,让民众感受到法律的生命力。所以四中全会《决定》想解决的一个核心的问题是,让中国的法律不要停留在条文上,而是要成为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的规则。所以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重点是要推动法律的实施。同时我们也看到,从过去的以“立法为主”的时代,我们可能进入到“法律实施时代”、“法律解释时代”或者“法律适用时代”,特别是我们的政法机关,更要重视法律如何适用、法律如何解释等等。我想这是《决定》中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

至于五大体系,大家看到,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最后一个党内的法规体系,是第一次跟国家的一种立法体系和监督实施体系并列在一起,它并不是说党内的法规效力等同于国家法律体系,而是强调党内的有关规范性文件也是我们建设法治国家一部分,用党内严格的体系化规范来约束党的执政行为。党的一些规范性文件包括党章,比起一般的公民规范要求更高。所以一方面靠国家的法律来约束党组织、党员的活动;另一方面要以更高的要求来约束党员和党组织。所以这种党内的规范体系虽然跟国家的法律体系并列,但是它的效力是不一样的,它的目的是强化党内约束,规范党内行为。

《决定》也提出来,我们实现总目标要坚持的五项原则:党的领导原则、人民主体地位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原则。中国的法治道路不能离开党的领导,因为党的领导是写在宪法上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个根本标志。人民主体地位,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个核心理念,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整个法治道路必须以人民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利益作为最高的标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既然人民是主体地位,我们的法律首先要保证每个人的这种平等,包括刑事平等和实施平等,如果法律上不平等,立法上不平等,那么公民的主体地位很难保证。这次《决定》单独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提出来,我觉得意义也在于强调了我们社会的公平,首先要保证每个人的这种平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就是说坚持依法治国的同时,我们要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法治文化作用,光靠国家的法律规定,忽略道德和文化的作用、社会价值观的作用,那么无法推动依法治国。

《决定》一共有17000多字,涉及到的内容很多,也涉及到180多项改革,但是核心的精神应该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八个字,用宪法来治理国家,用宪法来执政。那么如何保证用宪法来治理国家,依照宪法来执政?必须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大家看,决议里边用“坚决”这两个字的时候,一般是表明执政党对某一个事项的坚定政治信念,“坚决”两个字的背后,我想它包含着一些深刻的含义。我们目前宪法法律权威受到一些挑战,包括一些腐败现象的挑战,包括一些特权的结成和特权的利益,它公然地挑战宪法法律权威。以及在我们生活当中,虽然有宪法法律,但是违宪违法的现象,仍然比较多地存在。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