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把握意识形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意识形态的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需要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基础上来认识,才能真正透彻地理解和把握。正如马克思所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⑩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批判和揭露形形色色的割裂党性和人民性统一的错误观点,是正确把握党性和人民性统一的理论利器和有力法宝。
1.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从整体上把握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人民不是杂乱的大多数,而是由先进阶级引领的,“劳动人民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因此,一定历史条件下先进阶级的要求,集中体现了人民的意志,而党性作为这一要求的表达,无疑是人民性和阶级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它不是简单的各种利益集团的代表,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列宁指出:“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否认或不了解领导权思想的阶级就不是阶级,或者还不是阶级,而是行会,或者是各种行会的总和。”(11)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根基是现代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所造就的无产阶级,它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世界观和阶级意识;当下承认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和阶级分析方法,既是坚持党性,也是坚持真理性的具体表现,如果抛弃了这一原则,所谓的讲政治、讲党的领导、讲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作用无疑是空谈。在我国,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决定了它的根本利益同社会历史发展方向是完全一致的,因而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人民性与坚持客观真理的党性原则是一致的,坚持人民性,就是要追求真理,敢于批判,揭露谬误。当前,特别要坚决消除“否定党的领导和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和宪政民主等错误倾向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历史虚无主义者“否定中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否定马克思主义史学已有正确定论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企图把人们的头脑‘弄乱’,瓦解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12)。这种企图严重背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其实质是企图通过否定党的领导,否定党的历史和新中国的历史,妖魔化毛泽东,诋毁毛泽东思想,其用意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通过否定党性从而否定人民性,并质疑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合法性,让人们丧失辨别历史方位的理性判断和怀疑党的执政根基,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探索的经验,不仅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光辉历程所验证,也为带领中国人民走上独立自主、改革开放和人民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验证;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始终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高度出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并把人民是否真正得到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改善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尺;党的宗旨、奋斗目标和一切工作重心都是人民的利益,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一切工作的中心和出发点。可见,人民性是党性的终极价值追求和根本特质,二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政党观的高度统一。
事实上,在意识形态领域,任何否定党的领导、取消人民民主专政的言论都是背离党性和人民性统一原则的。一些人打着“维护宪法”、“依法治国”旗号,鼓吹西方的“宪政民主”,有的公然攻击我国是“党大于法”、“共产党一党执政不具有合法性”、“有宪法,无宪政”等,这分明是把党的领导同宪法的实施对立起来,用西方宪政民主来否定党的领导,取消人民民主专政,改变社会主义制度,制造所谓“再造共和”,建立所谓“名副其实的宪政民主国家”,其实质是蛊惑人心,抢占话语权,背离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为此,在意识形态领域必须敢于亮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敢于揭露企图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新自由主义、西方宪政民主的蛊惑,敢于揭露把西方价值观说成超历史、超民族和超国家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谬误,坚决打破敌对势力颠覆我国意识形态的党性和人民性原则、以实现把西方价值体系植入我国社会的幻想。所以,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不仅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指导思想先进性的要求,也是抵制和揭露各种错误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有力思想武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