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好台引回来
我国70%以上的“985”高校校长、80%以上的两院院士、90%以上的长江学者、98%的“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都有留学经历
1950年8月,横渡大西洋的美国“威尔逊总统号”海轮不会忘记,“娃娃博士”邓稼先等100多名中国留美学者在它的承载下,经过24个昼夜的颠簸,迫不及待地返回百废待兴的祖国。
“年内至少争取1000人回国,重点放在美国。”1951年2月22日,周恩来审批以中共中央名义转发的《争取国外留学生回国工作的报告》时指出。几年后,周恩来又指出:“1956年至少应争取1000名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留学生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就这样,年轻的共和国,迎来了一批远渡重洋、应征而归的儿女。
1956年,周恩来带着几经周折、冲破美国当局重重封锁的钱学森来到毛泽东主席的菊香书屋。“盼了你好久啰!……听说美国人把你当成5个师呢!对我们来说,你比5个师的力量大多啦!我现在正在研究你的工程控制论,用来指导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呢!”毛泽东说。为了钱学森的归来,周恩来总理、王炳南大使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外交斗争。
据苗丹国著《出国留学六十年》一书记载,根据中国政府1950年12月的统计,当时在国外的中国留学生以及已经就业的教授、学者或专门人才约5600多人。1949年8月至1954年底,陆续回国2000多人,1957年底陆续回国2000多人,形成第一次“归国潮”。钱三强、李四光、华罗庚、邓稼先、钱学森、罗沛霖、黄昆等杰出科学家与教育家便在其中。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11位在这一时期回国。
这些学成归来的栋梁之才,从零开始,搭建科研平台,组建科研队伍,全身心致力于国家急需的科技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为了解除留学人员归国的顾虑,周恩来提出:对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和学者“不管回国先后,一视同仁,并且来去自由”。
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数据显示,派出8414人,回来7324人,占87.05%。有专家欣喜地把这次回归称作第二次“回国潮”。30多年后,这批人中出了一名国家主席、一名国务院总理、多名国务院副总理或国务委员、200多位正副部级官员、100多位将军和军队高级将领,江泽民、李鹏、李岚清、邹家华……影响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命运和前途。
随着留学生越来越多,一些公派出国留学人员“迟归”,甚至“不归”。
“我们的留学生有几万人,如何创造他们回来工作的条件,很重要。”邓小平说。
但有些留学生回来以后没有工作条件,也没有接纳他们的机构,有些学科,中国还没有建立起来。“可以搞个综合的科研中心,设立若干专业,或者在现有的一些科研机构和大学里增设一些专业,把这些人放在里面。”邓小平说。
1992年,邓小平在一次谈到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工作问题时说:“希望所有出国学习的人回来。不管他们过去的政治态度怎么样,都可以回来,回来后妥善安排。这个政策不能变。告诉他们,要作出贡献,还是回国好。”
随后,《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总方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出国留学人员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国家要给予重视和信任。”
牛津大学的一位中国留学生说:“老一辈科学家钱学森、李四光、钱三强等为祖国发展‘两弹一星’和发展高科技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这一批80年代、90年代的年轻一代应当向他们学习,作出应有的贡献。”
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近10年来一直保持高增长,第三次留学“回国潮”渐起声浪。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和人才环流的接纳国。
“在亿万中国人民前行的伟大征程上,广大留学人员创新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习近平说。
邓中翰结束了中国集成线路“无芯”的历史,李彦宏打造成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蔡蔚填补了新能源汽车电机系统的空白……在新闻、文化、影视和传媒等诸多行业,海归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服务留学回国人员,祖国的“后勤部长”们又商议着在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任职条件、工资水平、科研经费资助及住房、保险、探亲、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制定了优惠政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首创中国留学人才市场,首先设立留学人员档案管理中心,截至2014年,为65万多名获得国(境)外学历、学位的人员进行了学历学位认证。
“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春晖计划”……使留学人员回到祖国有用武之地,留在国外有报国之门。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留学回国人员大幅增加,2013年达35万人,是本世纪初的近30倍。
“爱国是最朴素的感情,有谁不爱自己的母亲呢?”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校长助理施一公说。
目前,我国70%以上的“985”高校校长、80%以上的两院院士、90%以上的长江学者、98%的“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都有留学经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