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势,把生态旅游业培育成第一战略支柱产业
山水林田路,整体规划;吃住玩、游购娱、休养健,系统推进。坚定不移建设休闲旅游名城,以宜居宜游宜业为根本,积极推进“景城融合”,将茶园等传统农业景观作为城建元素,在城内保留生态田园,见缝插绿,让全市居民望得见山、看得到水,不用出门就可以看风景。打造环城慢行步道,提供免费的绿色公共自行车,倡导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绿色出行,使城市更畅通、休闲。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公路”,形成快捷的通景公路网,并积极发展高铁、机场及港航设施,加快形成“丽水—杭州”一小时交通圈。
此外,积极到上海、天津、杭州等地推介丽水旅游资源,以开放的心态推进景区深度开发,打造精品。目前,全市已建成18个特色鲜明的4A级风景区,并积极创建5A级景区。“不来丽水游,走遍全球误白头”,这里不仅有缙云仙都这样的自然奇观以及云和梯田、青田稻鱼这类田园风光,还有古堰画乡、遂昌金矿等人文胜景,更有冒险岛水上乐园、山地自行车、野外宿营等新兴旅游项目。以创建农家乐综合体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休闲旅游,游客不仅能吃到原生态的农家饭菜,还能真正回归自然,怡情养性。利用侨乡特色,引“洋”进山,打造欧陆风情园,游人不出国门就可以喝地道咖啡、品正宗红酒。让“创业在五洲,养生来丽水”成为广大华侨的共识和心愿。
作为中国地级市中首个“中国长寿之乡”,丽水拥有“食养”、“药养”、“水养”、“文养”、“气养”五位一体的养生体系, 2011年被评为“国际休闲养生城市”,“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的品牌已经叫响,正在走向世界。“昔有天堂是苏杭,今日仙境在丽水”,这是发自许多来过丽水的游客内心深处的感慨。从2001年到2013年,全市年旅游总收入由不足10亿元上升到266.3亿元,相当于GDP的比重也从4.5%跃升至27.1%,增速居全省前列。
培植文脉,文化产业焕发无穷魅力
依托多彩文脉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扮靓秀山丽水。丽水文脉资源丰富多彩,发展特色创意产业得天独厚。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奇石文化历久弥新,青瓷文化千年不衰,宝剑文化震古烁今。“青田石传中华艺,龙泉剑系五洲情”;清澈如秋空、宁静似深海的龙泉青瓷。“不赏青田石,不解中国情;不舞龙泉剑,枉做中国人。”
为挖掘丽水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外地游客可游、可赏,更可购买收藏,我们全力提升青瓷、宝剑、石雕 “丽水三宝”的文化内涵,鼓励相关企业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和技术,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提升,加快3D打印技术在青瓷和石雕两大产业中的应用。按照特色产业要求,力争短时间内形成以工艺美术品制造业、文化用品制造业、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文化艺术服务业等为重点的文化产业体系。实施文化知名品牌培育工程,通过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龙泉青瓷宝剑节、中国青田石雕文化节等平台,加大文化产品推广和品牌创建力度,培育国内乃至国际知名文化品牌。注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积极弘扬婺剧等民间传统文化,大力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举办“三月三”民歌节、“开犁节”等特色节庆,在保留传统村落文化特色并激发活力的同时 涌现出龙泉上垟、遂昌县长濂村、松阳县三都乡杨家堂村等一大批富有地域特色的美丽村镇,散发出特有的丽水文化魅力。
2014年,丽水市被列为首批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我们将牢记习总书记“画好山水画、念好山字经”的嘱托,利用生态优势谋转型、谋跨越,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强大动力,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