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危机的历史根源和走势分析

摘要:乌克兰危机中直接的受害者是乌克兰,即使在名义上保持了领土完整,但元气大伤。而最大的受益者是美国,美国一直在推波助澜,希望可以利用危机最大限度地牵制、削弱俄罗斯,同时又可以牵制欧洲,使欧洲更加依赖美国。

乌克兰从2013年11月份发生动荡,到现在已经持续了一年的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乌克兰危机对欧亚地区的战略格局、大国关系,甚至全球未来的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的走势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今天,我主要对乌克兰危机的历史根源,特别是文化上、制度上的一些成因,乌克兰危机在未来可能会出现的一些前景,以及乌克兰危机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做一个简单的解读。

一、乌克兰危机的历史根源

(一)乌克兰概况

乌克兰的国土面积60多万平方公里,是欧洲除俄罗斯外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乌克兰位于欧洲东部,黑海、亚速海北岸,东连俄罗斯、南接黑海,北与白俄罗斯毗邻、西与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诸国相连。乌克兰地理位置重要,是欧洲联盟与独联体,特别是与俄罗斯地缘政治的交叉点,也是俄罗斯跟西方争夺的焦点。

乌克兰最长的河叫第聂伯河,以第聂伯河为界,乌克兰被分为东部乌克兰和西部乌克兰,东西两部分在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上有很大的差异。

“二战”的时候,乌克兰是苏联军队和纳粹德国军队争夺的战略要地,因为乌克兰物产丰饶,被称作欧洲粮仓。原苏联虽然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耕地,土壤也很肥沃,但是粮食仍需要从乌克兰进口,因此几任原苏联领导人都跟乌克兰关系密切。

苏维埃政权刚刚建立的时候,有十四国干涉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白卫军在国外势力的支持下,想推翻苏维埃政权。在过去译到我国的一些苏联老电影中就有描述苏维埃政权在围困中非常缺乏粮食的情景。那时乌克兰有粮食,所以列宁交给斯大林的重要任务就是到乌克兰去找粮食,斯大林不仅很好地完成了征粮任务,还组织了一支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乌克兰军。

赫鲁晓夫做过两次乌克兰的第一书记。第一次是在“二战”之前,当时苏共中央派他去乌克兰当书记,斯大林对他说,乌克兰很重要。因为苏联有很多新的工业基地就设在乌克兰,大量的企业也在乌克兰东部地区开始建设,传统的粮食生产对苏联也依然很重要。“二战”爆发后,赫鲁晓夫回到莫斯科,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以后,赫鲁晓夫重新回到乌克兰,第二次担任乌克兰的第一书记,后来他接替斯大林成为了苏联的领导人。

勃列日涅夫是俄罗斯人,但是他的父母在乌克兰东部建了很多企业,还从俄罗斯吸引了很多的工人、农民到这些企业来工作。勃列日涅夫跟随父母来到乌克兰东部,他在那里成长起来并开始从事基层工作,因为基层工作做得很好,受到了赫鲁晓夫的赏识,在赫鲁晓夫之后成为苏联的领导人。

由此可以看出,乌克兰对原苏联有多么重要,离开了乌克兰,过去的苏联不可能成为一个那么强大的国家;离开了乌克兰,现在的俄罗斯也不可能再次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乌克兰的人口是4555万(2013年1月1日),共有130多个民族,乌克兰人占77%。过去俄罗斯族的比例更高一点,后来苏联解体、乌克兰独立,很多俄罗斯族就迁回到俄罗斯去了。现在俄罗斯人的比例大约是17.28%,不到20%。乌克兰东部的州,除了克里米亚以外,其他州的俄罗斯族都没有占到半数。

乌克兰的官方语言是乌克兰语,但是俄语也通用,而且基本上东部地区说俄语,西部地区讲乌克兰语。这两个语言虽属同一个语系,但是也有一些差异。另外,乌克兰东西部的宗教信仰不一样,东部地区主要信仰东正教,东正教的中心是莫斯科,西部地区信仰天主教。这就造成了乌克兰东部和西部在文化上的不同。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