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瑾:浅谈康德的批判观及其影响(2)

摘要:徐瑾,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博士,专攻“道德形而上学”及“宗教伦理学”。康德是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前半生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后半生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在康德的诸多巨作中“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是最为著名的。《纯粹理性批判》在科学上面反对蒙昧主义,认证科学规律的必然性;《实践理性批判》在道德上反对奴隶主义和利己主义,揭示自由意志的普遍必然性的法则。

但是这些规律或者法则并不是自然界本身就有的,到底是怎么样,其实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我们只是从经验的世界中抽象出来一个规律,所以用人为自然立法,也就是说我们对自然的科学研究所发现的规律是人为自然构建起来的。当然这种构建也不是凭空的构建,是通过自然界,比如说通过大量现象的研究,最后得出来一个规律。这个人类通过自己的理性能力所得到的规律就是一个表象世界的规律。

那么这样一个表现世界背后还有一个什么世界呢?有一个永恒的世界或者说我们根本就不知道的世界,一个本体的世界,或者叫做物自体或者自在之物。我们不知道人类没有办法直接的知道那个本体的世界是什么,因为人类所拥有的一切感觉都是变动的。比如说我们只能够看见经验的世界,而这个经验的世界是在不断的流动变化和发展的,我们的视觉、触觉、味觉、听觉等等都是这样。所以本体世界是人类没有办法知道的,除非说有一种理智的直觉。理智直觉是不通过这种感官的东西,而是直接从理性直觉到本体世界的。当然康德认为人是没有理智直觉的,人是不具有这种能力的。

所以说《纯粹理性批判》就为理性划定了一个界限,同时也解释了科学研究所得到的规律是一种什么样性质的规律,这种性质的规律是表象世界的。那么反过来说,既然是一个表象世界的规律,科学怎么能认识不了真正的本体上的规律呢?科学怎么能达不到一种真理呢?康德说科学所认识的表象世界是有用的,科学研究的表象世界的规律、抽象出来的这些规律对人类有用,因为人类就生活在经验世界中。虽然我们不能够知道,不能够了解本体世界,不知道自然界背后的本体是什么,但是没有关系,因为人就是经验世界中的人,我们现在发现的这个规律对人本来就有用。康德一方面说明科学研究达不到本体的领域,只能够达到一种表象的人为自然立法的领域,但是另一方面他告诉我们科学规律是有用的。

这就是他和休谟很不同的地方,休谟的意思是说科学规律没有意义,你认识不了那样一种本体的规律,你所认识的都是变动的东西。当然也有人问休谟,你既然认为这也不可知,那也不可知,那我看你平常生活很有规律,也没有看你颠三倒四,担心这个,担心那个。休谟说这与不可知论有什么关系呢,我按照我的习惯生活。在康德看来,虽然我们认识不了那种本体的规律,但是这种表象世界的规律能够让我们生活就够了,对人有用。这是他的《纯粹理性批判》。

人为自己立法就是实践理性,就是人要在现实的生活中间把自己的理性展现出来,也就是说纯粹理性研究的是外在的自然界,而实践理性研究的是我们人类自身。人为自己立法是什么意思呢?以前的学说普遍认为,欲望是人的主人,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心中的欲望是最强大的力量,比如我们现在要吃、要喝、要睡觉,吃喝拉撒睡这是最基本的,必须要满足的。我们还有权利欲,占有资源的欲望,还有追求爱情的、美色的欲望,还有获得尊重的欲望等等。

在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欲望是人的主人,但是康德告诉大家,理性是人的主人。为什么呢?因为人的本质就是理性,我们作为一个人,本质不在于我们有欲望,而在于我们有理性。我们是听从理性而不是听从欲望,因为欲望往往来自于人们对肉体的执着。人的本性在于理性,理性有一个绝对的命令。也就是说,通过先天综合判断得出理性有一个绝对的命令,在行动中所需要依据的法则叫做道德律。有两样东西令人赞叹和敬畏,一是头顶的灿烂星空,二是内心的道德法则,所以说道德律是人为自己立法的。因为人本来就是理性的存在者,根植于肉体的欲望是属于自然的部分,我们能够摆脱欲望的束缚,遵从我们的理性去行动,那么我们就超越了自然。

人为自己立法而达到自由的境界,当然自由本身就是遵从道德律的那种自律,同时自由也是一种自律了。康德认为这个自由就属于人的本体领域。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人们没有办法认识自然的本体,但是在实践理性中间我们会发觉我们可以认识人自身的本体。依据理性的道德律去行动,去达到自由,所以说康德建立了一个道德形而上学。道德是最高的,依据理性的命令及道德律去行动就是最高的,这就是道德形而上学。道德形而上学是真正的形而上学,其他的一些自然的形而上学比如说有的哲学家认为自然的本体是水,自然的本质是火,宇宙自然的本体是凝练,是纯形式等等,康德认为这些自然的形而上学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因为人类理性的界限只在表象世界之内,没有办法达到本体的世界。但是对于人自身来说,人为自然立法,人可以达到本体的领域。这就是他的两个非常著名的思想,人为自然立法和人为自己立法。

(四)康德的哲学为什么是批判哲学?

康德的哲学为什么叫做批判哲学?他的批判哲学和以前所谓的独断论是不同的。独断论就是我独自地判断这是什么,但并没有进行一个批判性的反思。康德认为他的哲学是一个批判性的,首先不同于休谟的不可知论或者怀疑论;其次也不同于独断论,比如说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沃尔夫(德国哲学心理学家)等等的一些思想。康德认为纯粹理性就是从我们的一切思想出发对纯粹理性做批判性的研究,在他看来所谓纯粹理性就是不依赖于任何经验内容的认识能力。不以经验为内容,比如说我们谈到了感觉就是一种经验的内容,但是康德谈到的纯粹理性是不依赖于经验的,纯粹理性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节。感性就是收集材料;知性是把材料组织起来以构成有条有理的支持,这些都是现象的;理性本质上是以超现象的本体作为认识对象。但是在对本体做探讨的时候,理性会陷入到二律背反。

什么叫做二律背反呢?感性收集了很多的资料,知性对它整理形成知识,理性企图超越这种知识的整理达到更高的本体,但是它会遇到二律背反。比如说牛顿的天体物理学,我们会发现对这样一个万事万物以及它的规律进行了认识之后,我们会发觉有一个问题会必然的提出来,就是这个世界或者说这个宇宙有没有边界?我们现在看到浩瀚宇宙、无数星球,我们会自然而然地问一个问题,这个宇宙有边吗?如果这个宇宙是有边界的,那么请问边界之外是什么?这是一个必然的问题。其次我们会问另外一个问题,宇宙有没有开端,宇宙最开始是什么样子的?如果有开端,那么请问开端之前是什么?宇宙产生之前是什么?如果宇宙有边界的话,边界之外是什么?我们会发觉理性无法认识它,无法弄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叫做二律背反。

刚才我们所说的这两个问题,宇宙是否有边界,宇宙是否有开端,这属于本体世界的奥秘,人类的理性永远没有办法认识。也就是康德为什么认为我们的知识只是一个现象的原因。康德哲学其实提出了两大任务,一个是在科学上反对蒙昧主义,就是我们还是要认识到科学规律的必然性,科学规律很显然有它的必然性。在现象界里,人类的规律是有必然性的,但是一旦超出了这个现象界,人类的理性就没有办法认识到了。其次就是在道德上,反对奴隶主义和利己主义,揭示自由意志的普遍必然性的法则,就反对奴隶主义。奴隶主义是一种封建社会的道德,君权神授,皇帝就是天子,同时又是君父,你们就甘心情愿地接受我的统治吧,这个叫做奴隶主义。另外一个叫做利己主义,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之后没有所谓的天赋、天子、君父,但是却有了市场经济刺激下的极端利己主义,人们显然成为了欲望的奴隶。

二、《实践理性批判》与自由意志

康德的两大批判,一个论证了科学规律在现象界的必然性,另一个论证了人们具有自由意志,自由意志是依据理性来行动的。

(一)人是有理性的,人为自身立法

首先我们来看康德反对英国经验主义和法国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因为他们都主张从人的自然本性和经验中间延伸出快乐论和幸福论的道德体系。但是康德坚决反对这一点,他说怎么能从自然的、经验的层面来构建它的体系呢?他说人和禽兽不同在于人是有理性的,有精神的。这也正如英国有一位思想家密尔所说的一样“全然卑鄙并堕落的学说,只配给猪做主义的”,如果人类仅仅只是追求基于肉体欲望的话,那么这些所谓的主义是不配给人当主义的,只能给猪做主义,猪就是为了满足这些欲望,但是人不应当是这样。所以密尔曾经说一句话:“做一个不满足的人比做一个满足的猪好;做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比做一个傻子好”,这就凸显了人类精神的高贵。康德也是这样认为的,因为人类的本质在理性,理性能够给人类自身立法,否则的话,人就只可能成为感性欲望的奴隶,坠入兽群的境界。

为了论证理性道德规则,康德用了著名的先天综合判断,一般逻辑判断有分析判断、综合判断、先验判断和后天判断之分。简要的分析判断是非常简单的,就是一些判断的能力,综合判断是从两个独立的判断中间综合出来一个新的结论。先验的判断具有一种普遍性,后天的判断具有一种经验性。要想达到一种既具有绝对的普遍性,同时又能够增加新的知识判断,这就是先天综合判断。康德认为先天综合判断是一种理性的绝对命令,而这个理性的绝对命令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德律。为什么说是道德律呢?因为当我们每个人都按照这种理性去行动的时候,我们每个人就自然而然达到了一种普世性。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应当有道德,因为每个人都能实现自身的自由。道德律能够保证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一个最高的目的,而不被他人仅仅当做工具,能够实现自我的自由,就能够摆脱欲望的束缚。这是他的《实践理性批判》。

责任编辑:王晓云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