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黄小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7)

第一个困境是职能整合不到位。相当多的地方职能整合,大多是把办公室整合了,把人事档案整合了,而相应的业务职能却是基本上保持原样,还是在板块化的运作。所以这个形成不了合力,只有机构整合而没有职能整合,只有物理反应没有化学反应。

第二个困境是没有提升管理能力。因为没有职能整合,所以多部门合并以后,依然是板块化的运作,所以导致结果是部门内部的凝聚力降低,一盘散沙,大部门不是一体化运转,而是分散化运转,甚至分割式运转,反而加大了工作的摩擦。因此,关注职能的整合,更要关注流程再造、人员的融合,文化交融,或者一个共同的组织文化,一个对组织目标的共同认识,一个对组织价值的共同认识,使部门真正是一体化运作。只有通过这样的改革,才能产生化学反应,才能把政府内部的管理效力释放给社会,让社会享受职能转化的好处。

三、行政体制改革侧重科学宏观调控

本轮行政体制改革的第三大亮点是职能加强,侧重科学宏观调控。  

长期以来,很多人在批评,宏观部门没有管宏观而在管微观。宏观管理部门热衷于对具体项目进行审批,导致我们的宏观能力很弱,对战略决策、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趋势的研判不到位,对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也不尽如人意。所以这一轮的改革中,明确强调要“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

按照三中全会的决定,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所以我们这一轮改革,在宏观调控方面有相当多的创新,创新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我们对宏观调控内涵的认识更加精准、更加到位。无论是二中全会讲的宏观管理,还是三中全会提的科学的宏观调控,其目标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指向,不再是干预型的宏观调控,而是更多强调弹性、灵活性、应急性的政策手段,强调中长期规划,间接影响经济形势。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的宏观调控越来越与市场规律相接近,让市场发挥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2013年前两个季度,尽管经济运行指标非常不好,经济增速下滑了,但是我们的政府并没有像以往一样急于出手,进行干预,为什么?因为我们想让市场机制来调整,所以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

第二个方面是宏观调控不仅仅局限在经济领域,而且走向了其他领域。我们政府职能转变,还一个目标什么呢?要打造一个服务型政府。所以我们这届政府特别注意改善民生,解决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在民生方面有一系列的动作,包括户籍制度、生育制度、教育制度等多领域的改革。目前,我们在这些方面的部署是非常理性,也是适合我们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我们正采取稳步推进的步伐,稳步推进城镇化、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等,为社会的公平、和谐提供有利条件。

这一轮政府职能转变工作,确实有诸多成效和巨大推进,这得益于什么呢?得益于改革过程中的管理和监督,让整个改革部署能够落到实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设立了一个高权威的机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它负责整个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这是非常符合行政改革规律的,高权威的改革机构对改革过程进行管理和监督,既增大改革动力,也是改革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保障。因为尽管我们有良好的改革部署,如果没有一个扎实的改革过程、没有一个改革执行力的话,我们的改革愿望也许会落空。 

放眼世界,90年代法国的改革成功得益于直接向总理负责的改革署;80年代英国改革取得预期成效,得益于有一个直接的改革小组向首相负责。我们再看美国的改革,都是由副总统来推动的。比如说,1981年里根政府的改革,直接由副总统布什来履行;1993年克林顿政府的改革,直接由副总统戈尔来推行。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2013年的改革,设立了一个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督导整个改革过程,这是一个科学做法,也是符合改革规律的做法。

这一轮改革中,在诸多方面呈现出充满希望的改革部署,所以我们也坚信,在这样的改革部署之下,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之下,改革会取得预计成效,我们有希望在2020年,在重要领域、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胜利。

以上是我关于新一轮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学习和认识,谢谢各位。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