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新常态”及2015年宏观政策分析(4)

核心提示:“新常态”之下,必须抓住制度创新这个关键,释放制度红利这个最大红利。要通过制度安排运行机制创新,打开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空间,充分调动千千万万社会成员、市场主体释放潜力、活力的积极性。

这几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在下滑,下行过程还没有完结,还在继续探底。引入新常态的一个值得我们肯定和欣慰的地方是,虽然我国增长速度滑到了8%以下,2014年又滑到了7.5%以下,但是我国的就业形势还是相当好的。2013年我国GDP增幅是7.7%,提供了1310万个新增岗位。一个GDP的增长点对应了接近18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的提供,这是若干年前所不可想象的。多少年前,我们就意识到,我国每年新增就业岗位要在800万到1000万,最好在1000万个以上,而现在看到的是,我国的增长速度在回落,但是新增就业岗位却有1310万个。事实上,只要就业的情况比较好,经济增长速度的下行对我国形成不了实质障碍。我国2014年前三个季度的增长速度是7.4%,但是我国的就业,前面三个季度已经是1000万左右,后面还有三个月,每个月如果再能提供100万以上,又是跟2013年一样,很好的一个结果。总体而言,我国的就业状况与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与我们的结构、产业的互动有所优化,有着内在的关系。

第五,简单地以资本、劳力的投入形成的发展在走下坡路。这种要素投入在前几十年代表了粗放型特征的增长。现在,我们更多依靠的是人力资本质量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技术进步又离不开人力资本素质的提高。就是说,不像原来那样延续粗放型增长,而要抓住国民素质的提升,劳动力质量的提高,人力资本升级换代,伴随着技术进步打开新常态下更高质量的发展空间。

第六,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质量型差异化对应着消费个性,对应中、小、微企业大量的涌现及其互动,对应着在具体的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过程中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质量提升的创新。质量型差异化这种有效供给的趋势,既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又是现实生活的机遇。凡是有这种创新潜力的主体,诸如企业、研究者,产学研互动各种各样的开发平台,要看清这个大势,抓住质量型差异化取向,把自己有所作为的这些要素充分地涌流出来,变成在竞争中做大做强的现实。在市场竞争、市场配置资源这一大的背景下,如果能够维护好公平竞争,那么大家就能够更好地放开手脚追求质量,在差异化中实现自己特定的相对优势。

第七,推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新方式。面临我国环境承载力达到和接近上限的局面,一定要推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新方式,要找到动员全体社会成员、所有企业在经济手段为主的调节下,从自身利益出发,建立自觉节能降耗的制度安排和长效机制。

2014年12月1日,煤炭资源税的改革正式推出,煤炭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这样一来,资源产品煤炭和其他物品的比价,总体来说,越来越体现其稀缺性、金贵性,促使大家越来越重视怎么样节能降耗。谁能节能降耗,谁就可能在竞争中间打开自己的天地,就可能做大做强。电力部门是现在我国用煤最大的用户,我国电能的80%是用煤烧出来的火电。遗憾的是,前些年我们从煤到电这样一个比价关系和价格形成机制的链条严重扭曲。现在市场化的情况下,已经天然地实现了合同煤、非合同煤双轨并轨。从煤到电,基础能源在我国的比价关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尽可能地市场化。这样就会在产业链的传导过程中,使企业从利益出发考虑,比拼一下谁能够更有效地节能降耗,谁就可能胜出,谁就可能做大、做强。不能经受这种考验的企业,就有可能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被淘汰。这种税负所代表的资源产品比价关系的变化在传导中最后会影响消费品,到了老百姓这儿,水会更贵,电会更贵,出行地铁的票会更贵,这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政府要做的就是设计好方案。比如说在水电价格的变化过程中,及时适度地提高低保标准,让社会成员里面最低收入阶层实际生活水平不下降;中等收入阶层以上的人,有承受力,让他们在比价关系之下调整自己的消费习惯、消费行为,使得大家更认同于低碳化生活的种种新习惯。

第八,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是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我国整个金融概念下的M2已经相当于GDP的两倍。有些人拿我国和美国比,就非常担心,说是不是杠杆率太高了,不排除有这样的特征,但我国有自己的很特殊的方面,比如说直接金融不发达,我们主要是间接金融,由此造成M2一轮一轮的累积。对此,中央给出了一个比较权威的意见,就是要化解高杠杆。另外,大家所关心的房地产市场曾有的泡沫化表现,现在显然得到了遏制。还有,地方债达到了天文数字,有没有可能爆发系统性风险?总体来看,还在安全区。这都是很重要的判断。这些判断给出来有助于使我们的市场、企业人士对全局有一个理性把握。虽然看到问题,但是不至于简单地跟着一些情绪化的说法,动不动就感觉前景非常不妙。人家来一阵子所谓中国经济崩溃论的舆论压力,我们很多具体的社会成员、甚至一些企业家就觉得压力空前。

面对中央现在给出的经济风险总体可控的这个判断,大家还要有一个思想准备,就是说消化各类泡沫和不同类型的风险因素,要持续一段时间,要通过制度创新进一步的化解。比如说在地方债方面,通过“开前门,关后门,修围墙,置存粮”,消化其原来形成的风险因素。在房地产市场上,要更多地通过政策的适用性调整,让市场发挥优化配置作用,消化原来泡沫比较明显时期形成的一些具体的不良因素。我们现在看到,市场分化之下,我们已经在消化原来的一些空置的房屋。在种种预期之下,我们的二手房市场经过一段回调以后,比如北京,现在已经消化的差不多。2014年十一长假之后,北京的房地产市场显然有了新的动态。房地产市场在中国不是所谓崩盘,不是所谓断崖式跳水,它经历了一个总体来说健康的市场分化以后的阶段性调整,就有可能使我们今后更有信心防止过度泡沫化。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