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195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195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1959年4月18日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各位代表:

我现在根据国务院的决定,向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内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一九五八年的伟大成就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四年多的任期中间,我们的国家经历了一系列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变化。

当一九五四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的时候,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的地位,但是,我国还存在着大量的资本主义的工业和商业,并且大量地存在着个体的农业和手工业。农村中劳动互助运动已经广泛地发展起来,参加农业劳动互助组的农户达到了百分之六十左右,但是,组成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还只占农户总数的百分之二左右。在那时候,我国已经完成了经济恢复时期的任务,开始了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但是,究竟我们能不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使我国这样一个有六亿多人口的大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来,还有待于事实的证明。而现在呢?大家看到,只经过四年多的时间,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已经在社会主义革命方面和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获得了多么辉煌的成就!

在一九五五年和一九五六年,我们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对农业、手工业进行了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完成了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现在,除了个别的少数民族地区以外,我国基本上只有两种生产资料所有制,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在一九五七年和一九五八年上半年,我国人民又进行了全民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在思想战线和政治战线方面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这样,在两条道路的斗争中,社会主义就在各个方面基本上战胜了资本主义。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跟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进行和互相促进的。从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五七年,我国执行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当我们提出这个计划的时候,帝国主义者曾经宣称那是一个注定要失败的幻想。但是事实上,我们已经在一九五七年超额完成了这个计划,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从一九五八年开始执行更加宏伟的第二个五年计划。

由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和超额完成,我国的工农业总产值在一九五七年达到了一千三百八十七亿四千万元,比一九五二年的八百二十七亿一千万元增长百分之六十八。其中,工业总产值达到了六百五十亿二千万元,比一九五二年的二百七十亿一千万元增长百分之一百四十一;手工业总产值达到了一百三十三亿七千万元,比一九五二年的七十三亿一千万元增长百分之八十三;农业总产值达到了六百零三亿五千万元,比一九五二年的四百八十三亿九千万元增长百分之二十五。

〔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工农业产值,是以一九五二年的价格作为不变价格计算的。这里列举的一九五七年和一九五二年的工农业产值,就是这样计算的。

由于一九五七年调整了部分工农业产品的价格,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工农业产值,都改以一九五七年的价格作为不变价格计算。因此,一九五七年同第二个五年各年度相比的时候,就应当按照一九五七年价格计算。这样,一九五七年的工农业总产值就应当是一千二百四十一亿元,工业和手工业总产值是七百零四亿元,农业总产值是五百三十七亿元。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对经济和文化部门的基本建设投资总额共为四百九十三亿元,超过原定计划四百二十七亿四千万元的百分之十五点三。五年内施工的工矿建设单位有一万多个,其中限额以上的有九百二十一个,比计划规定的单位数多二百二十七个;到一九五七年底,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而投入生产的限额以上的工矿建设单位有五百三十七个。

由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我们不仅大大加强了原有的工业部门,而且开始建立了过去没有过的许多工业部门,如冶金设备制造业、采矿设备制造业、发电设备制造业、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新式机床制造业,以及高级合金钢冶炼业、重要有色金属冶炼业,等等。技术力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一九五七年全国工业中的工程技术人员达到十七万五千人,比一九五二年的五万八千人增长两倍;工业和基本建设方面的职工达到一千零一十九万人,比一九五二年的六百一十五万人增长百分之六十六。由于工业产量的增长和品种的增加,工业材料和设备的自给率也有了提高,如一九五七年钢材的自给率已经达到百分之八十六,机械设备的自给率已经达到百分之六十以上。

同时,工业和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重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和手工业所占的比重,一九五二年为百分之四十一点五,一九五七年上升为百分之五十六点五。在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工业所占的比重,一九五二年为百分之三十九点七,一九五七年上升为百分之五十二点八。

因此,可以说,由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和超额完成,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即一九五八年,出现了一个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国民经济的大跃进。

一九五八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了二千零五十亿元,比一九五七年的一千二百四十一亿元增长百分之六十五。其中,工业和手工业总产值达到了一千一百七十亿元,比一九五七年的七百零四亿元增长百分之六十六;生铁、钢、煤炭、发电设备、机车、汽车、动力机械等产品的产量,都比一九五七年增长一倍以上,其中生铁和钢包括一部分土铁土钢。农业总产值达到了八百八十亿元,比一九五七年的五百三十七亿元增长了百分之六十四;粮食、棉花、烤烟等产品的产量,也都比一九五七年增长一倍以上。通过国家预算的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达到二百一十四亿元,比一九五七年的一百二十六亿元增长百分之七十。

许多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在一九五八年一年增加的数量,超过了一九五七年比一九五二年增加的数量。例如,一九五七年比一九五二年,钢增加了四百万吨,煤增加了六千四百万吨,机床(不包括简易机床,下同)增加了一万四千三百台,粮食增加了六百一十二亿斤,棉花增加了六百七十三万担;而一九五八年比一九五七年,钢增加了五百七十三万吨,煤增加了一亿四千万吨,机床增加了二万二千台,粮食增加了三千八百亿斤,棉花增加了三千三百五十八万担。

跟工业和农业的跃进同时,在运输邮电方面,商业方面,文化教育事业方面,也都出现了巨大的跃进。

在一九五八年的大跃进中,我国人民在社会组织方面有了一个伟大的创造,这就是全国农村中根据广大农民的要求而建立的人民公社。全国一亿二千万户农民在农业生产合作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组成了二万六千多个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人民公社这种组织形式是适应我国工农业生产大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它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将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在我国条件下,它不仅是推动生产力继续向前发展、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好形式,而且是将来全国农村从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从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好形式。

显然,一九五八年国民经济的发展,不是一般的前进,而是一个巨大的、全面的跃进。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从来没有过的,也是不可能有的。拿钢来说,英国早在一八八○年,年产量就已经达到一百三十一万吨,到一九三五年,年产量才增加到一千零二万吨。我国的钢产量在一九五二年是一百三十五万吨,到一九五八年就增加到一千一百零八万吨。这就是说,在钢产量上,英国走了五十多年的路,我们只花了六年。拿煤来说,英国早在一八五四年就已经能够生产六千五百七十万吨,同我国一九五二年生产六千六百四十九万吨的水平大体相等。经过了五十多年的时间,到一九○七年,英国的煤产量才增加到二亿七千万吨,而我国也只花了六年的时间,就在一九五八年达到了这个水平。英国的煤产量在二十世纪初期曾经两次接近三亿吨,但是,最近二十多年来,一直处于下降和停滞的状态,到一九五八年只有二亿二千万吨左右,已经落在我国的后边。

帝国主义者特别是美帝国主义者曾经竭力抹煞我国国民经济的大跃进,因为他们知道,这个事实不可免地要增强全世界人民对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信念,加深人们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怀疑。当他们无法否认大跃进的事实的时候,又对我们的大跃进进行各种各样的歪曲和诬蔑。他们尽管绞尽脑汁,终究达不到自己的目的。他们说我们这里实行了奴隶劳动。原来,工人农民为自己的幸福而自觉自愿地积极工作,叫做什么“奴隶劳动”,而在饥饿的威胁下不得不替资本家地主当牛马,反而叫做什么“自由劳动”。但是,为什么在西方世界的广大的所谓“自由”劳动者中间充满了忧愁和痛苦,而社会主义的所谓“奴隶”劳动者中间却充满了欢乐和希望呢?他们说我们这里牺牲了广大人民的生活福利。但是,当资本主义世界到处闹着失业的时候,社会主义制度却不仅从根本上消灭了我国旧社会长期遗留下来的失业现象,并且还保证我国六亿多人民的生活水平随着生产发展而逐步提高。在一九五八年的大跃进中,全国职工全年的平均人数比上年增加了约八百万人,城市就业面的扩大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在农村,广大的妇女劳动力也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参加了农业生产;可是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全面跃进,而我国机械化的进度又不可能那样快,因而使得城乡劳动力仍然感觉不足。我国人民的收入显著地增加了,社会购买力大大地提高了,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加了百分之十六。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在我们的生产资料工业跃进的时候,生活资料工业的产值在一九五八年一年中间也增长了百分之三十四,这样的增长速度难道是资本主义世界有过的吗?让西方资产阶级的老爷们叫嚷吧,我们的工人和农民除了失去了失业和挨饿的自由以外,什么也没有失掉。

我们的大跃进的原因,是帝国主义者所不能够了解和不愿意了解的。我们的大跃进的原因究竟何在呢?

一九五八年的大跃进,是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的基础上出现的。我国长时期以来在经济上和文化上“一穷二白”,并不是因为我们缺乏人力和自然资源,而是因为缺乏一个能够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的社会制度。大家知道,我国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气候条件良好,这些对于发展生产力都极为有利。但是,同样的人口条件和地理条件,不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根本不可能有什么跃进;就是在解放以后,在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农业手工业没有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以前,在政治战线思想战线没有取得革命性的胜利以前,也不可能发生一九五八年式的大跃进。同时,由于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成了一批大规模的现代化的骨干企业,培养了一批能够掌握新技术的人材,我们已经能够自己设计和建设一些比较大型的和技术比较复杂的工业企业,象年产一百五十万吨钢的钢铁联合企业,年产二百四十万吨煤的煤矿,设备总容量为一百万千瓦的水电站和六十五万千瓦的火电站,等等。如果没有这样的物质技术基础,我们也就不能够有一九五八年的大跃进。

但是,一九五八年大跃进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在于我们在一九五八年春季总结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开始找到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更好的方法,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所制定的这条总路线,是一条充分估计到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的六亿多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动员起来的路线。一九五八年的大跃进,就是在这条总路线的指引下出现的。

根据总路线,在工业方面,我们在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的方针下,实行了以钢为纲、全面跃进。钢是目前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中最重要的材料,我国钢产量的不足,妨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在一九五八年动员全民的力量增产钢铁,使钢产量由一九五七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增长到一千一百零八万吨。钢产量的跃进直接促进了煤炭工业的跃进,并且造成了机械工业以及其他工业同时跃进的条件。钢铁工业和其他工业为什么能够有这样高的发展速度呢?这是因为,我们在工业战线上实行了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洋法生产和土法生产同时并举的方针,同时在工业管理中实行集中领导同大搞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工作方法,这就为多快好省地发展工业找到了具体的道路。

在一九五八年,我们扩大了地方管理工业建设和工业生产的权限,从而大大提高了各级地方组织和劳动群众大办工业的积极性,大大加快了建设的进度,迅速提高了工业的产量。一九五八年由中央和省、市、自治区两级举办的限额以上的新建和扩建的工矿企业共有一千多个,其中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而投入生产的约有七百个,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而投入生产的工矿企业的总和五百三十七个还多;由省、市、自治区、专区、县兴办了大量的限额以下的洋土结合的工矿单位,这些工矿单位绝大部分在一九五八年内已经建成或者部分建成投入生产。此外,人民公社还举办了很多基本上是采用土法生产的工矿单位。由于这些建设,我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就迅速地增长起来了。

当然,一九五八年工业的跃进,主要地还是依靠原有企业的增产。在原有企业中,经过扩充设备、增加人力、改进管理、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产量大大增长。大量的企业实行了工人参加管理、干部参加生产,领导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群众互相结合的办法,展开了改进操作技术、改良设备、改进产品设计、合理利用原料、材料、充分利用原有设备、试制和生产新产品、改进生产组织、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的群众运动,从而大大地发挥了原有工业企业的生产潜力。

一九五八年农业战线上的伟大成就,同样证明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威力,证明了工业和农业应当同时并举,可以同时并举,证明了农业和工业同样可以高速度地发展。事实上,一九五八年工农业的跃进,还是由农业开始的。我国农业机械和化学肥料还很少,但是,在把农民的积极性充分发动以后,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却仍然可以迅速地提高。一九五七年修订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到一九六七年在全国三类地区分别达到四百斤、五百斤、八百斤的指标,棉花的单位面积产量分别达到六十斤、八十斤、一百斤的指标。实际上,一九五八年全国多数县市就提前实现了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粮食生产指标,全国大部分的产棉地区也提前实现了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棉花生产指标。一九五八年粮食和棉花都出现了不少的大面积高额丰产田。

农民群众采取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措施,包括土(土壤)、肥(肥料)、水(水利)、种(种子)、密(密植)、保(植物保护)、管(田间管理)、工(工具改革)八个方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农业“八字宪法”。在土壤方面,进行了深翻、改良土质和平整土地的大量工作。在肥料方面,去年比过去更加广泛地开辟了肥料来源,并且大量地建立了制造和加工各种肥料的小型工厂和作坊。在水利方面,一九五八年全国灌溉面积比一九五七年增加了四亿八千万亩,即增加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在种子方面,稻谷、小麦、棉花等几种主要作物基本上普及了良种,并且在各个地区之间进行了良种交流。在密植方面,广泛地实行了程度不同的密植,并且在合理密植的试验中取得了不少的经验。在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田间管理在一九五八年有显著的成就;各地推广了丰产田、试验田,某些地方试行了耕作园田化,这些都在农业技术革新中起了积极的带头作用。工具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初步的进展;运输车子化和滚珠轴承的推广,受到了农民的欢迎;各种新农具的发明创造大量地涌现出来。

工农业方面的各种增产措施所以能够推广和奏效,是同整风运动所造成的党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和群众社会主义觉悟的提高分不开的。党委领导、政治挂帅的原则,已经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干部参加体力劳动、干部种试验田、干部下放、干部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等项办法,大大鼓舞了工人和农民的干劲。在各个战线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反对保守,破除迷信,提倡共产主义风格,提倡敢想敢说敢做、大胆发明创造,进行参观评比,开展社会主义的竞赛和协作。所有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建设的高潮,保证了国民经济全面大跃进的实现。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以伟大的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给了我们多方面的援助。苏联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帮助我们建设的一百六十六个重大建设项目,对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起了显著的作用。苏联建国以来的丰富经验,也是我们制订和实现经济建设计划的一项重要的依据。

我们的成绩是巨大的。但是,对于一个六亿多人口的国家说来,我国工农业现在达到的水平仍然是很低的。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巨大需要,我们必须继续进行艰苦的奋斗。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时间还很短,实行党所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时间更短,我们的经验还很不足,工作中的缺点还不少,必须继续虚心地学习,没有任何理由自满。我们应当在一九五八年的巨大胜利的基础上,沿着一九五八年所开辟的道路,继续跃进,争取一九五九年在各个战线上获得更大的胜利。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