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当代应用(2)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当代应用(2)

第三句话“与四时合其序”。春天蓬勃的时候,人就“沐春风而思飞扬”;果实压弯枝头,向大地回归的时候,人就会“凌秋云而思浩荡”。春花秋月穿过人的生命,人只有尊崇这个节序才会找到生命的秩序。

最后一句话“与鬼神合其吉凶”。人吃五谷杂粮,都有旦夕祸福,按照中国人的话说,人不能作到遭天谴。做很多鬼神不容的事情,那么报应是一定要来的。这是中国农民笃信的,但是不见得在发达的文明都市我们还有这样的信仰和自律。

对于《周易》上最早讲的这样一个人格体系,我们能不能在当下建立起来呢?如果中国人自己不能建立,我们就没有办法和西方完成对话。为什么要讲这样四句话,因为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几乎所有的节日都是从天上下来的。有次我演讲时,坐在露天大操场里,那儿有几千个孩子,大家特别热闹地告诉我说,老师,我们一起过感恩节。现在很多中国孩子了解感恩节,可是无论多么盛大的节日,例如感恩节、复活节、圣诞节等等都是从天上下来的节日,这是人向神的致敬。而中国人所有的节日都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因为中国人过的是节气,清明既是种果、种豆的节令,同时也是慎终追远的日子。所以中国人的节序是跟着土地走,如果不了解这个,我们怎么去完成对话呢?

其次,是在文化的比较中去完成对中国文化的有效传播,而不能一厢情愿地把我们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塞给别人。大家都知道网上出现过关于松花蛋的讨论,很多中国人认为松花蛋是美味,但在西方人眼中却不见得。中国的美食很多,我们不见得非得让西方人接受那一口松花蛋。所以关键在于比较,在比较中进行有效沟通,这是很有必要的。

我在西方很多国家都跟他们探讨过一些有意思的现象。刚才说的天和地的概念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在西方可以看到大量单体哥特式的建筑,在西欧、北欧尤其多,这和在一个教堂中个人向神灵的膜拜,优美而崇高的致敬,以及孤单的姿态都是相关的。在中国,从老百姓的四合院到皇帝家的紫禁城都是群体建筑,中国人是以群体的姿态回归到大地的秩序,所以你看从皇上到一个村里的老爷子都一定是住北边,要见太阳,没有见住西厢房的。从一个村子长子次子的排列,一直到皇帝王公大臣的排列,你会觉得房屋也是一种秩序。其实,大家可以好好走走故宫,我曾看过一本写故宫的很棒的书,叫作《王者的轴线》,它讲的并不是建筑本身,而是整个北京城这条中轴线以及在这个轴线上次第展开的这些城门。所以房子不仅仅是我们居住的地方,它还是我们安顿的家园。对于房子的研究,往往发现一个民族的伦理。费孝通先生在上世纪40年代写《乡土中国》的时候说过一句话:我们正在拥有越来越多的房子,但正在失去越来越多的家园。在房价炒成今天这个高价位的时候,我们再来读这句话真的觉得房子多了,家园少了,因为我们更加不见天光,不接地气。中国农耕文明中的伦理信仰和生活秩序能不能在都市化进程中绵延下来,这是当代中国文化要研究的一个大命题。所以,我们在对话中要看出自己的归属在哪里。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大家会看到西方的芭蕾舞当中有很多大托举的动作,一个男演员托起女演员,四肢伸展,优美地延展向天空,他要摆脱大地的羁绊。你看中国的戏曲,从来没有这种挣向天空的动作,所有的线条不是直的,而是圆的,以圆形的合抱完成向大地的认同,无论武生出场,还是旦角的兰花指,睡觉时候的卧鱼,所有的动作其实都是合抱的、向下的。对于土地的认同感,在比较的时候就会了解它的规则,包括西方会有很多人质疑我们个人的精神是否得到尊重,你们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集体无意识。大家可以看看中国的诗词确实如此,当西方众多优美的诗歌在讴歌孤独骄傲的雄鹰的时候,中国的诗词中出现大量的群鸟,花花鸟鸟都是跟人相通的,中国人总是愿意做一群小鸟。

中国群鸟的传统从哲学源头上可以追溯到什么呢?就是中国人伦理中的信仰。中国的围棋中,两个罐里的黑白子没有身份,不像西洋的象棋,你会觉得车马象都有自己要走的规则,象必须要斜着走,这就是一个个体意识鲜明的角色感。但是,中国这两罐里的棋子到最后去数,它是一种平民无角色意识的群体胜利,因为最后比的是群体的格局。在格局的竞争上,中国人下围棋才会说“金角银边草肚皮”,先不要占中间的空白,而是让边角有自己更大的空间与气象,这就是中国的群体思维。从围棋的思维到群鸟的思维,这一切和西洋象棋的思维没有高下之分,但有传统的差异。

今天的中国文化以一种心平气和的姿态走向世界,既不征服,也不去说服,我们所求的是有效沟通之后的融合,让世界建立一种文明的新生态。只有抱着这样一种态度向外走,我们才会真正地去了解别人,也认真地批评自己。中国文化传统中生成很多值得自我反思的事情,比如说中国人有两个层级的空间概念,一个是自个儿的家,一个是国,这就是中国人的家国一体。一个人在家有伦理,有家邦,在国家里有与父子关系一样的君臣关系,这就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家他愿意作为儿子尊重父亲,在国他愿意作为臣民尊重君王。但大家发现了吗,在这中间少了一个巨大的空间,就是中国人没有公共空间。所以,你就能够理解中国人为什么在公共空间里容易大喊大叫,因为中国人的公共空间往往都是赶集、庙会或者是农耕的庆典。中国人连看戏都是叫好,扔手巾,台下也是越热闹越好。所以,并不是我们传统中带来的一切都是值得传播的,但是,也不是我们今天说中国人怎么素质就不好,要看看他在历史上是没有公共空间的,在家国一体中恰恰他没有这种独立公民在公共空间中的经验与习惯。

所以,心平气和,也许是一种最好的文化态度,它比剑拔弩张要更接近于自信。中国人有东方的儒雅与从容,所以我们不恐惧。但是,我们也不狂妄自大,把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提炼出来,以滋养现代人的内心,再有效沟通传播出去,重筑一个世界文明,我想这才是今天我们每个人的使命。

主持人:于丹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国文化的有效传播,她以独特的视角、独到的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中国文化,这种精神让我们感佩。谢谢!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