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目前,我国在网络安全领域的法制建设相对落后,要进一步加强发展建设步伐,将党和国家的战略意志上升为法律制度,避免网络成为法外之地。
四是自主可控,打造安全的产业链。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和产品是安全的基础保障和根本要求。目前,中国在信息安全产业链的基础网络设备、芯片、服务器、存储、基础软件等产业等一系列核心技术领域都面临着依赖国外技术和产品的尴尬地位,这对国家的网络安全来说隐藏着不可预见的威胁,斯诺登事件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针对这一问题,习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程度决定着信息化发展水平,要加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采集、处理、传播、利用、安全能力。要制定全面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研究发展战略,下大气力解决科研成果转化问题。要出台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让他们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成为信息产业发展主体。
2014年6月9日,在两院院士大会上,习总书记对于如何自主创新做了进一步阐述: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不是单打独斗,不是排斥学习先进,不是把自己封闭于世界之外。我们要更加积极地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用好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
五是人才支撑,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要保障网络安全,就要强化对网络安全人才队伍的培养。我国科技队伍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这是我们必须引以为豪的。但是,我们在科技队伍上也面对着严峻挑战,就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矛盾突出,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针对这一问题,习总书记指出:建设网络强国,要把人才资源汇聚起来,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强大队伍。“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要培养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网络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水平创新团队。
在两院院士大会上,习总书记对包括网络安全人才在内的科技人才培养方面进一步提出明确要求:我国要想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就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
六是全球合作,完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网络的跨国、泛在和融合等特点决定了仅凭一己之力无法应对威胁,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对维护网络安全至关重要。由此,各国在应对网络安全问题的挑战中逐渐形成共识,开展国家间合作,对网络安全难题进行集中治理。
针对这一点,2014年7月16日,习总书记在巴西国会发表《弘扬传统友好共谱合作新篇》的演讲中谈到:当今世界,互联网发展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认真应对。虽然互联网具有高度全球化的特征,但每一个国家在信息领域的主权权益都不应受到侵犯,互联网技术再发展也不能侵犯他国的信息主权。在信息领域没有双重标准,各国都有权维护自己的信息安全,不能一个国家安全而其他国家不安全,一部分国家安全而另一部分国家不安全,更不能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绝对安全。国际社会要本着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原则,通过积极有效的国际合作,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
11月19日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中,习总书记在致词中再次指出:互联网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同时,互联网发展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国际社会认真应对、谋求共治、实现共赢。
总之,习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的系列讲话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安全战略框架,为我们明晰了未来网络安全的宏伟目标,明确了战略实施的基本脉络和重要举措,我们要认真领会、深入学习、全面贯彻,为早日实现“网络强国”的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作者系中国信息安全杂志社副社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