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根的经验主义思想(5)

摘要:自文艺复兴之后,宗教改革以来,西方文明发生了非常重大的变化,从天主教一统天下逐渐走向现代科技文明,在此诞生了一位近代哲学和近代科学的开创者,他是经验主义的鼻——祖弗朗西斯·培根。他否定了柏拉图的“理念论”,他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对客观世界的感觉而不是来源于头脑里固有的东西。培根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叫“知识就是力量”,在他看来,人类要想征服自然,唯一的力量或者力量的源泉就是科学知识。

四、培根的“全体福利说”

另外,培根有一个思想叫“全体福利说”。什么叫全体福利说?当他研究完自然认识的“新工具”方法之后,他认为对于人类社会中间来说,我们每个人更重要的不是考虑自己的私利,而是全体福利。就是私人的利益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提倡的全体的福利,只有为全体福利去想的人,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当然,人怎么样会知道道德呢?培根认为,知识是一切道德的来源和基础。比如说人的理性在知识的领导下,使人能够明辨是非、区别善恶、弃恶从善,并且获得幸福和快乐。在这个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培根讲的“知识就是力量”或者说“知识是一切道德的来源和基础”,和古希腊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知识即美德”是很相似的。苏格拉底也讲了,关于美德的知识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是否有美德,就取决于我们是否了解到什么是美德的知识。当然,培根讲的更多的是一种对科学规律的知识的认识,不是像苏格拉底讲的主要是对善恶关系的认识。

在道德修养上面,培根主要谈到的是什么?就是我们要依靠知识来确立人生的目标,最终成为比较高尚的人。培根谈到,我们要尊重知识,我们要了解知识,而且通过知识,我们得以确立人生的目标。我们有了足够的知识,就可以明辨是非,就能够认识社会与自然,进而确立我们自身的目标。

确立自身的目标的时候,需要什么呢?需要的是去向往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那怎么样达到这一点呢?培根认为主要通过教育和习惯。首先教育是很必要的,我们必须通过教育知道什么是正确的知识,当明白了正确的知识,明白了应当干什么的时候,通过自我不断地努力,从而达到自我的完善,那就是养成一种习惯。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谈到过,你有没有德行,不完全取决于你是否有知识,而是取决于你虽然知道了知识,你还要不断地把它实践下去,养成德行的习惯,你才可以说自己有道德,即德行与否是由习惯稳定的品质来决定的。培根也是这样讲,必须养成习惯,如果没有习惯的话,有知识也是不行的。

什么叫“全体福利说”?就是把人做了一个区分,把人分为两类,培根认为“每一种事物都具有双重善性,即事物作为整体的善和作为整体组成部分的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每个人有两种善,一种是作为我自身的这个整体的善,我为我自己奋斗,我为我自己谋利益,这是一种善,因为为自己谋利益,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这本身就是很应当的。还有一种就是作为更高的整体的组成部分的善,比如说,一个人是属于一个公司的,他这个公司里面,当然是希望这个公司发展越来越好,所以就不能单单地考虑他自己,还要考虑公司的利益,把公司做的更大一点。我们每个人,不仅是为自己活着,还要力所能及地为这个社会做一点贡献。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每个人是这个社会的一部分,所以,这个社会是比我们更大的整体。而社会由谁构成的?由整个人。所以人最高的追求就是全体福利。在这个里面,培根用了一个物理学的解释,把整个宇宙万物理解为统一的整体,每个事物相对较大的事物来说,其本身向心力形成部分的善,同时又由于离心力而趋向于整体,这就形成了一种整体的善。

当然,这种论证方式也是很科学的,从这个里面可以看到,既然我们更重要的是趋向于整体的善,那么比自我利益更高的是什么?更高的就是一种全体的福利。在这样一种全体的福利里面人不仅仅是自爱的,同时还有一种利他的本性。就是说,如果你认为全体福利最高、最提倡,那么你要在人性中间找到根源。怎么样在人性的根源中间,找到利他的基础呢?我们都知道有一句话说人天生都是自私的,自私就是考虑自我的善。而培根现在考虑的是社会整体的善,全体的福利。为什么呢?从人性来说,他认为人、包括一切的自然物,都是自爱的,自爱会产生三种欲望,“一种是保持和维持其本质的欲望,第二种是促进和完善本质的欲望,第三是繁殖自己的本质并把它扩展于他物之上的欲望”。而这样的三种欲望之间,保存自己的欲望当然是一种消极的善,为自己的生存而去奋斗,而去谋福利,这个是正当的,但是这种需求是比较低级的,比这个更高的是什么?就是促进和扩张自己的欲望,这是个人积极的善,是值得提倡的。

提倡是什么意思呢?什么叫做促进、完善和扩张自己的本质呢?让自己不仅在物质上过的好,而且要在整个社会得到别人的承认、尊重和爱戴,这就把自我的本质扩张出去了。比如说,很多人都觉得这个人非常好,把最高的荣誉都给他,那他就把自我的本质就拓展出去了,这种人才拥有一种更高的快乐,才拥有更高的善。

培根认为,利己和利人,自爱和爱人本身不是矛盾的,利人和爱人在人性中间本身就有这种倾向。所以,他说“人性之中有一种隐秘地爱他人的倾向和趋势”。他认为人性当中有一种爱,每个人不仅仅是自爱,更多的要考虑到社会的利益,这就叫做全体福利。

培根强调人对人的义务,特别是个人对职业、对国家和社会的职责,同时反对利己主义道德的自爱论。从客观上说,根据培根的经验归纳法很有可能得出的结论就是人是自爱的,人是自私自利的。但是弗朗西斯·培根没有得出来,他恰恰特别反对这种经验归纳法得出来的结论,他认为这种结论是人性低层次的实现,要有一种高层次的实现。比如说你现在从事某个行业,不仅仅能够为自身带来物质上的利益,而且也要让别人甚至所有人认可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培根的说法,我们应当提倡的恰恰不是利己主义,而是要提倡利他主义,所以他强调“利人为善,仁者爱人”。

自爱只有与利人、利公相联系,才可以称的上是小善或者特殊的善。自私自利的心,还不能和利人和利他产生一个巨大的矛盾,否则这也不能够叫善。比如培根在《论自私》中,用形象的比喻讽刺了那些利己主义者。他说,“蚂蚁这种小动物替自己打算是很精明的,但是对于一座花园,它却是一种很有害的生物。自私的人也如同蚂蚁,不过他们所危害的则是社会。”

培根比喻的很好,蚂蚁为自己打算的很精明,造了一个窝,这个很好,但对于整个花园来说则是危害,搞得到处是洞。中国有句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也是这个意思。那些自私自利的人也是这样,他有很多小聪明,为自己做了很多的打算,但是他危害的则是整个社会。

所以培根说“自私者的那种小聪明,应该说是一种卑劣的聪明,这是那种打洞钻空了房屋,而在房屋即将倒塌之前及时迁居的老鼠式的聪明。这是那种欺骗熊来为它挖洞,洞一挖成就把熊赶走的狐狸式的聪明。这是那种即将吞噬落入口中的猎物,却假装悲哀流泪的鳄鱼式的聪明。”所以,他认为,自私自利的行为损害了国家与社会的利益,最终只会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只会自食其果。

培根这样的思想,其实敏锐地觉察到了文艺复兴以来,整个西欧社会中自私自利、贪婪腐朽的作风日益泛滥。在天主教统治的中世纪,教会阶层确实是很腐败的,但普通的民众还是有道德的。为什么呢?因为民众本身思想很单纯,天主教对他们的思想进行的是一种压制,所以民众更多地就想怎么样为教会做事,怎么样去信仰上帝,虽然天主教统治下很黑暗,但是人们还是有伦理道德的。但是文艺复兴是一种进步,打破了天主教统治的锁链,空前激发了人们的欲望,人们这个时候突然觉得,上帝在哪里我不知道,来世能不能上天堂我也不关心了,我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是我这一辈子能不能吃的好、穿的好、用的好。

所以,整个社会道德风气急剧下滑,包括马基雅弗利认为强权即道德,他说没有什么道德,所谓的道德就是我比你强,我强迫你干事,这就是我的道德。几个世纪以后,尼采也这么说,有一种道德叫主人的道德和奴隶的道德,主人的道德就是负责统治那些卑劣的人民,奴隶的道德就是老老实实地甘心地被统治,这赤裸裸是一种强权政治。

所以,在各种道德观念日益滑坡的情况下,培根提出来全体福利说,力图解释唯心、唯物、经验、唯理、推理,力图解决利己与利他,利己与利公,自爱与仁爱之间的关系。最终指向的是什么呢?仁爱是最高的。我们要指向的是全体的福利,为了社会整体的福利,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培根说“利己”和“仁爱”是最高、最伟大的善,这是德行的命令。

培根在《论善德和善性》中说,“共同的利益应当赐予一切人;而特殊的利益,则有选择。留心不要在画肖像时打破模型,因为上帝把自爱当模型,而对邻人之爱则是肖像。”

在这个里面,他强调“全体福利说”并没有完全否定自爱。毕竟,对每个人来说自爱是生存的基础,但我们要想达到一个更高自己的实现,我们还要“他爱”,或者去“利人”。所以培根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就是要像别人爱你那样去爱别人。这就和基督教的“爱人如己”不一样了,“爱人如己”是说爱别人要如同爱自己一样。但是培根说要像别人爱我那样去爱别人,这个是有条件的。“爱人如己”是没有条件的,要像别人爱你自己那样去爱别人却是有条件的,就是别人对我怎么好,我就对别人怎么好,别人多么爱我,我就多么爱别人,但是反过来如果他对我不好,我就没有完全的义务一定要对他好。

培根在“全体福利说”中并没有完全取消掉自爱,而这是一种明智的利己主义,这当然就比一般的极端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更高一些。这个思想对整个现代西方的伦理道德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培根不仅在科学研究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在对社会道德风气的形成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好,这次我们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