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瑾:古希腊圣贤之苏格拉底

摘要:本文通过详细阐释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哲学思想、“善生”的人生追求以及“宁愿饮鸩而亡,而不愿苟且存活”的死亡选择,让我们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遗世独立的光辉先哲形象。

徐谨

 徐瑾 湖北大学哲学院副教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5/0410/809155.shtml

精彩观点:http://www.71.cn/2015/0410/809158.shtml

大家好!我们今天讲西方文明,主要讲苏格拉底,古希腊的三圣之一。大家知道,古希腊有三个最伟大的思想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弟子伯拉图以及伯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他们不但是古希腊三个最伟大的思想家,也是整个西方文明发端之前影响最大的思想家。

苏格拉底出生于公元前469年,卒于公元前399年,活了70岁。在中国古代先秦的时候,孔子活了72岁,他有句话叫做“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苏格拉底在他70岁的时候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免予刑法,但是他自己没有接受,最后甘愿被希腊城邦——雅典判处死刑,所以他在70岁的时候去世了。

一、苏格拉底的思想   

苏格拉底的思想主要是对于人自身的强调。西方文明的人本主义正是起源于苏格拉底这里。在整个古希腊的过程中间,随着人文主义的兴起,智者学派逐渐占据了一个非常大的地位。智者学派主要探讨人的德性,就是要把人的逻各斯所体现的那种理性精神,那种德性体现出来、展现出来,这是智者学派所要追求的。

但是智者学派它本身有一个什么问题?智者学派所追求的东西会慢慢地走向一种论辩术,在语言层面上论证这个好还是不好,包括和对方的论辩、争论。他们甚至于认为论辩术是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支配别人,是奴役他人的一个手段。结果我们会看到,这一定会导致相对主义。

在导致相对主义之后,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因为论辩,有一句话叫“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哪个是对的?这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苏格拉底认为这个确实是不好的。他说我们要追求的德性不应通过论辩,德性应当有一个绝对的、普遍的标准。这个绝对的、普遍的标准,苏格拉底把它称为“知识”。他有句话叫做“美德即知识”,他就是反对智者派的观点

当然苏格拉底他认为,价值的标准必须从人的价值主观的任意性中间超脱出来,而追求某种普遍的、客观的道德理性。他和智者学派一样,他也是要追求一个道德理性的,但是他的这个理性不是那种个人任意式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他认为善恶、真伪、正邪等不仅仅只是人的一种价值判断,而且其自身应当有一种不变的本质,这种本质是超越于人主观的多元性的,而拥有客观而普遍的存在。怎么样把握这种善恶、真伪、正邪呢?他认为要通过人的逻各斯,经过严密的必然的推理,最后得出来对德性的普遍客观定义。所以他说“美德即知识”,或者“德性即知识”,就是这样一个原因。

并且他认为把“善生”作为人和社会存在的最高目的。什么叫“善生”呢?就是人的这一生他要追求道德上的良善,也就是我们说的追求美德。人的一生就是为了这个目的,万物都要向善,并且指出了没有人是愿意或者说故意为恶的。为什么?因为他作恶的原因要么是无知,要么就是别人强迫。为什么会去作恶?因为他缺乏知识,缺乏关于德性普遍的、客观的知识,所以他作恶了。

但是没有人是愿意作恶的,这是苏格拉底的一个想法。而且他从这样一个目的论的世界观出发,每个人都是以追求美德为这一生的目的,叫目的论的世界观。强调的是什么?强调无知之自觉。什么叫做无知之自觉?讲的是你首先要承认你是无知的,你要追求什么?就是要追求有知。追求什么有知?追求关于美德的知识,从而达到有知。所以应该是无知之自觉。

当然这是戴尔菲神庙里的一个故事,就是有人在神庙里面说苏格拉底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最聪明的人,苏格拉底就说这个不对,我怎么能够是这个样子呢?他想我一定能够找到比我更聪明的人,能够找到关于美德的知识等等,他就去问别人。但是他发现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但是只有他自己觉得,只有苏格拉底自己觉得我是没有知识的,我的知识很缺乏,所以我要不断地求知。最后他在戴尔菲神庙里得到启示,为什么说我是最聪明的?因为我是最感觉到自己无知的人,苏格拉底想通了,其实就是一个最谦虚、最愿意学习的人。而这样的人就是最有智慧的人。因此他说了一句话,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这个知识还包括要认识你自己,要认识你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不断地学习。这一点和孔子也是很像的,孔子经常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又说要诲人不倦,要学而不厌,要不耻下问。这个和苏格拉底讲的是很像的。

苏格拉底的一生和孔子也很像,都是“述而不作”。他一生就是讲,但是他不写,跟孔子也很像,孔子一生也是,他不断地跟他的弟子讲一些人生的道理,但是他没有专门的写书。所以《论语》是他的弟子在孔子去世之后把它写出来。孔子去世之后,因为大家都自愿的为孔子守孝三年,孔子虽然不是他们的父亲,但是对于老师的尊重也是守孝三年。在这三年的过程中,就把老师孔子跟他们讲的这些话一条一条的写下来,所以就有了《论语》。而苏格拉底的这些著作,主要是从他的后人,作为他弟子伯拉图的记述,从这些著作中能够看出出苏格拉底的一些思想。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