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的科学含义(5)

摘要: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的思想,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总体上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这个总目标的两大支柱,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

三、科学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意义

第一个方面,依法治国有三个“事关”。四中全会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这就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现实意义。所以依法治国有三个“事关”,这三个“事关”其实也事关到我们能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我们能不能实现中国梦,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判断。所以我们一定要很好地理解依法治国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意义。

第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我们紧紧围绕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那么,如何使市场在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关键就是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三中全会讲,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这个一般规律的内容就是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效率最优化。那么,这个一般规律要想真正落地,真正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就需要制定一系列法律,真正从法律的层面上来确保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政府能配置哪些资源,不能配置哪些资源在法律上要有清晰界定。

市场经济要想得到发展就需要有效的产权保护制度。四中全会提出,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法治对于产权的保护确实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完善的产权保护制度,很多人就不敢创业,即使创业之后也总是在担心产业得不到保护,甚至有人干脆把钱转移到国外去。现在随着我们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律体系的完善,我们的产权保护制度也越来越完善,逐步形成体系,对于企业的创新会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

第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提高决策科学化的内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做出很多重大的决策,要想不犯颠覆性错误,真正实现决策科学化,就要让科学化的决策机制有法治保障。决策机制要法治化,否则在决策的过程中就容易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决策失误。

决策,尤其是改革决策一般具有很强的时间变异性。所谓时间变异性就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今天的科学决策到明天可能会带来很多问题。为了防止变异和减少变异带来的负面影响,就一定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那么依法决策意味着什么呢?首先,制定重大决策必须符合已有的法律基本精神,不能逾越甚至完全超越法律去制定重大决策。其次,制定重大决策必须具有合法性、合规性的审查程序,要进行合规性审查,确保所制定的重大决策没有违反现有的法律精神。再次,决策实施应当有合理的评估,对不符合法律要求的决策应当及时予以修改。只要确定了合理的评估,如果重大决策出现变异性,就能够及时应对,反之解决问题的难度就很大了。如果在实施重大决策的第一、二年就去评估,发现可能在两、三年以后会出现问题,就可以及时调整决策,一些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就大幅减小,甚至不会出现,即使出现了问题再解决的难度也不大。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